牛病*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牛病*性腹泻或牛黏膜病。该病是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对各种牛易感,绵羊、山羊、猪、鹿次之,家兔可实验感染。患病动物和带*动物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急性发热期病牛血中大量含*,康复牛可带*6个月。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本病常年发生,多发于冬季和春季。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大小牛均可感染,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90%~%,发病牛以6~18个月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低,隐性感染在50%以上。
潜伏期7~10天。
①急性型: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呈双相热。病牛精神沉郁,厌食,鼻腔流鼻液,流涎,咳嗽,呼吸加快。白细胞减少(可减至个/立方毫米)。鼻、口腔、齿龈及舌面黏膜出血、糜烂。呼吸恶臭。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牛常引起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急性病牛恢复的少见,常于发病后5~7天死亡。
②慢性型:发热不明显,最引人注意的是鼻镜上的糜烂。口内很少有糜烂。眼有浆液性分泌物。鬓甲、背部及耳后皮肤常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质化,甚至破裂。慢性蹄叶炎和趾间坏死导致蹄冠周围皮肤朝红、肿胀、糜烂或溃疡,跛行。间歇性腹泻。多于发病后2~6个月死亡。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犊牛。最常见缺陷的是小脑发育不全。
绵羊通常为隐性感染,但妊娠12~80天之间的绵羊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早产或产足月羔羊。
主要病变在消化道淋巴组织。特征性损害是口腔(内唇、切齿齿龈、上颚、舌面、颊的深部)食道黏膜有糜烂和溃疡,直径1~5毫米,形状不规则,是浅层性的,食道黏膜糜烂沿皱褶方向呈直线排列。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和溃疡。蹄部、趾间皮肤糜烂、溃疡和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犊牛小脑发育不全,亦常见大脑充血、脊髓出血。
由于BVDV普遍存在,而且致病机理复杂,给该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的最有效办法是对经鉴定为持续感染的动物立即屠杀及疫苗接种。应注意本病与牛瘟、口蹄疫、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泡性口炎、蓝舌病等相区别。
1、防制措施
防制本病应加强检疫,防止引入带*牛、羊或造成本病的扩散。一旦发病,病牛隔离治疗或急宰;同群牛和有接触史的牛群应反复进行临床学和病*学检查,及时发现病牛和带*牛。持续感染牛应淘汰。
加强对牛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牛舍干燥、清洁、卫生,通风保暖。定期消*牛舍、场地及用具。
2、做好免疫接种
用弱*疫苗对断奶前后数周内的牛只进行预防接种。对受威胁较大的牛群应每隔3~5年接种1次,对育成母牛和种公牛应于配种前再接种1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也有报道称,用猪瘟兔化弱*疫苗给发生过病*性腹泻的牛群接种,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如果应用灭活疫苗,可在配种前给牛免疫接种2次。
3、治疗方法
本病在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只能在加强监护、饲养以增强牛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针对病牛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除给病牛输液扩充血容量外,还可投服收敛止泻药(如药用炭、硅炭银),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并配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
硫酸庆大霉素万国际单位后海穴注射;硫酸*连素0.3~0.4克、10%葡萄糖注射液毫升;0.2%氧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或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毫升;新促反刍液(5%氯化钙毫升、30%安乃近30毫升、10%盐水毫升),分三步静脉点滴。也可饮2%白矾水,灌牛痢方(白头翁、*连、*柏秦皮、当归、白芍、大*、茯苓各30克,滑石粉克、地榆50克、金银花40克)均有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