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毛星刚详解弥漫性脑干胶 [复制链接]

1#

金岱特约

颅脑肿瘤前沿第13期

神外前沿讯,弥漫性脑干胶质瘤(DIPG)虽然发病率低且预后差,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医院神经外科毛星刚教授团队在DIPG的诊疗上积累了初步经验,并且在基础研究上有了明确的思路。

据了解,最新研究发现,DIPG中的H3K27突变是作用在神经干细胞阶段的。下一步是根据这个病因上的发现,来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应该会有很大的突破。

以下是毛星刚教授分享的DIPG诊疗答疑、手术案例和DIPG背景资料:

术者答疑:

神外前沿:据我们了解DIPG比较罕见而且通常预后很差,为什么把DIPG作为临床重点之一?

毛星刚:这几年大家对DIPG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之前很多DIPG因为种种原因是放弃治疗的,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对DIPG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我们中心最近做了一些DIPG治疗,同时参考国内外文献,积累了初步经验。

神外前沿:DIPG的活检是立体定向吗?

毛星刚:立体定向活检只是方法之一,我们临床上更多是开颅手术活检。通常选择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可以同时获得脑脊液标本。开放性手术目前多数是取活检为主,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切除的比较少。活检更多的价值是可以获得分子分型和分子特征,以指导后续治疗。

神外前沿:仅仅为了获得活检组织,做开颅手术,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吗?

毛星刚:正是这个原因,国内及国外DIPG的手术活检比例比较低,大概只有不到30%。现在也发展了其他方法,如体液检测,通过脑脊液和血液检测进行诊断。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脑脊液检测的检出率还是不太稳定。血液检测目前也在研究中。这两个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如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则会极大的改变DIPG的诊疗模式。

神外前沿:DIPG最易和哪些疾病发生误诊?

毛星刚:我们目前临床见到的,最需要鉴别的还是脑炎一类的疾病。其他的一些脑干多发的疾病如海绵状血管瘤等相对容易鉴别。对于和脑炎一类的疾病鉴别,更多依赖和神经内科、放射科等专家通过MDT会诊进行诊断。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选择活检手术以明确诊断的,将会越来越多。

神外前沿:DIPG目前比较有效的临床方案是什么?

毛星刚:DIPG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1-15个月。最近发现H3K27是一个重要的突变。目前都能接受的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放疗,其次就是系统性治疗,包括替莫唑胺等化疗、靶向治疗等。

目前看比较有潜力的治疗方向包括EGFR抑制剂,如gefitinib吉非替尼,erlotinib安罗替尼等;还有贝伐单抗治疗用于缓解症状;以及针对H3K27突变的治疗。如现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包括HDAC抑制剂、ONC已经开始临床试验了。

神外前沿:DIPG放疗的靶区勾画和剂量,与其他部位的如半球胶质瘤,有什么区别?

毛星刚:整体是原则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临近脑干,所以更需要注意水肿和放射性坏死的影响,通常可能考虑加一些辅助治疗,比如使用贝伐单抗进行缓解。也有一些新的放疗技术如硼中子俘获治疗也在尝试之中。

神外前沿:DIPG也是同步放化疗吗?

毛星刚:因为DIPG的临床数据比较少,现在还是建议采取同步放化疗;化疗方面首先还是考虑替莫唑胺;靶向治疗是下一步的临床试验的治疗。

神外前沿:贝伐单抗更多解决患者生活质量,不能提高生存时间,DIPG中使用贝伐单抗是出于什么考虑?

毛星刚:主要缓解脑水肿和放射性坏死带来的临床症状,因为脑干部位一旦发生水肿带来的后果会比半球胶质瘤要严重。但是因为贝伐单抗在DIPG中疗效还缺乏更多数据支撑,目前也属于临床试验治疗。

神外前沿:DIPG一直以来难以突破,未来治疗上可能的突破方向?

毛星刚:可能只有深入探索病因,才能提出根本性的治疗方案,目前的方法似乎很难看到突破性的进展。根据研究,80%的DIPG有H3K27突变。国际最新发现神经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异常,没有进一步向下分化而变成了无限制的增生,称之为“分化陷阱”。最新研究指出H3K27突变可能是特异性的作用于神经干细胞阶段的。下一步可根据这个病因上的发现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沿着这个路径进行研究,应该会有很大突破。

背景资料:

弥漫性脑干胶质瘤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

——医院神经外科毛星刚

DIPG临床特征:

全称为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属于预后很差的一类胶质瘤。在脑干肿瘤中,约80%为弥漫性,20%为局部且边界清楚的。

发病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0-19岁),占到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约31.1%(不同的文献报道10-20%)。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0.。女性(0./10万)发病率略高于男性(0./10万)。有2个发病高峰(1-4岁和5-9岁)。

诊断:由于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切除或取活检受限制,大多数患者是根据影像学诊断的(约70%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活检或切除率将会有所增加。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颅神经麻痹症状、锥体束症状、小脑症状。

DIPG诊断的方法:

最直接的方法:手术部分切除或活检

体液检测:脑脊液中游离的DNA检测或血液循环中的肿瘤DNA。准确性和特异性仍在探索之中。

MRI影像学诊断。由于手术局限性,影像学诊断有重要意义。典型的DIPG影像学特征包括:起源于桥脑,弥漫性范围超过脑桥的50%以上。不包括以下特征:局部向外生长特征;显著弥散限制;其他部位的病变波及脑干。

DIPG分子病理特征:

病理诊断方面的分子诊断:最新的WHO6分类中,将部分DIPG归类于弥漫中线胶质瘤的一类。该类胶质瘤具有组蛋白H3.1或H3.3中第27位氨基酸突变(赖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即H3K27突变。H3.1或H3.3突变分别对应于基因H3F3A和HIST1H3B/HIST1H3C。

免疫组化特征:H3K27M细胞核染色阳性,伴有H3K27Mme3染色阴性。80%的DIPG具有H3K27M突变。

在疾病的后期,DIPG肿瘤细胞可扩散至大脑其他部位,包括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SVZ区)、中脑和延髓、小脑、丘脑、额叶、幕上软脑膜等。

DIPG预后:

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方法的结果:中位生存期11-15个月。1-9岁患者预后更差。病理分级似乎对预后影响不大,H3K27突变与野生对预后似乎无差异(尚存争议)。

预后差的不利因素:具有颅神经麻痹症状;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短(小于3周);1-9岁之间发病;影像学表现特点:范围大、向桥脑外突出、伴有坏死、环形强化;H3.3K27M突变。

DIPG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放疗)、系统性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

首先,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3岁,或者10岁);具有较长时间的症状潜伏期(24周);病变范围波及脑桥的范围50%;无颅神经症状;H3.1K27M突变;确诊时采用了系统性治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放疗);另外病情进展时再次放疗可能是有利的

系统性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化疗:首先考虑替莫唑胺;靶向治疗(按照优先顺序):EGFR抑制剂(gefitinib吉非替尼,erlotinib安罗替尼,nimotuzumab,rindopepimut,cetuximab)、贝伐单抗、HDAC抑制剂;新的治疗方法:ONC(多巴胺受体抑制剂)

DIPG病因:针对肿瘤起源的治疗

综合而言,目前的治疗方案均不理想。

深入探索DIPG病因可能提供更为根本的治疗方法,例如针对H3K27M突变的DIPG(因80%的DIPG具有此突变),此突变联合TP53突变特异性作用于神经干细胞(NSC),导致NSC陷入增殖而不能分化的状态。注意到,H3K27M突变作用于特定的NSC状态,而非之前或之后的状态,可能与DIPG的发病年龄高峰期有关。

(课件资料提供:毛星刚)

DIPG病例:手术及综合治疗

基本资料:

一般情况:患者男,21岁

临床症状:左侧面部麻木

影像学特点:桥脑弥漫性占位性病变。病变范围超过桥脑50%,属于内生型病变,且病变主体位于脑桥,向上波及中脑。

治疗方案选择:经MDT会诊后认为DIPG可能性大。确诊方法选择:手术活检或者脑脊液活检。考虑到单纯脑脊液活检尚未成熟,最后选择开颅手术取活检。

手术方法:乙状窦后入路,暴露病变,并取活检。

术前影像资料: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弥漫中线胶质瘤(WHOIV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ATRX(+),EMA(-),GFAP(+),Ki-67(+,约20%),MGMT(-),Olig-2(+),P53(弥漫强,突变表达模式),S-(+),H3K27M(+),H3K27me3(-)。分子诊断:未检测到IDH1/2定点突变;检测到19q缺失,未检测到1p缺失。

进一步基因测序结果:检测到H3F3A突变、TP53突变。结果与免疫组化符合。分子特点为:H3F3A突变合并TP53突变。其中H3F3A属于H3K27突变中的H3.1突变。也符合病因研究中H3F3A和TP53突变作用于NSC可诱发DIPG的最新研究结果。

术后综合治疗:

(术后2个月影像学资料,上图)

术后4周开始进行同步放化疗。每隔3个月复查头颅MRI

放疗后复查头颅MRI提示:病变范围较前缩小

同步放化疗结束之后,继续采用替莫唑胺进行化疗。

术后10个月时复查头颅MRI提示:病变较为稳定。

(术后一年影像学资料,上图)

术后1年,面部麻木症状有所加重;复查头颅MRI提示病变范围较前扩大。开始生长因子抑制剂的靶向治疗。术后14个月,症状稳定。(病例资料提供:毛星刚)

专家简介

毛星刚,空**医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原第四*医大学。-1年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临床工作10余年,从事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肿瘤、脊髓脊柱疾病、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手术与诊治。在胶质瘤综合治疗与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医院助推计划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分子诊疗学组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特长:胶质瘤的综合治疗,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脑积水,颅骨缺损,脊柱神经外科等。

往期报道

金岱特约

医院倪石磊:内镜下对海绵窦解剖哪些新认识打破了手术禁区

金岱特约

医院倪石磊:双人四手模式让内镜在颅底手术中开疆拓土

金岱特约第10期

医院于焕新:垂体瘤内镜手术如何减少鼻部并发症

金岱特约

专访郑大一附院刘献志:建立覆盖河南医院的脑胶质瘤中心与随访数据库直接受益患者人以上

金岱特约

Erdafitinib治疗脑胶质瘤的国际多中心医院启动-医院陈宝师

金岱特约

医院刘云会:如何用低频超声打开血脑屏障并颈内动脉灌注给药

金岱特约

专访医院王引言刘幸:术前如何通过常规磁共振扫描获得胶质瘤分子病理初步信息

金岱特约第5期

专访北京儿研所张冰克:虽经几十年发展但中国小儿神外仍处起步期

金岱特约

专访医院王磊:有癫痫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应及早手术

金岱特约

专访医院邱晓光:哪些低级别胶质瘤可“治愈”哪些需加大治疗强度

金岱特约

医院姚红新:髓母细胞瘤等小儿神经肿瘤如何达到手术治愈

金岱特约

专访天津医科大学康春生:EGFR突变胶质瘤有望通过两条信号通路进行干预

支持机构

颅脑肿瘤前沿

本栏目由技术领先的北京金岱生物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制作,旨在传播颅脑肿瘤最新临床与研究进展。转载无需授权亦无需注明出处,但请务必保障文章完整性,不得做任何修改与增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