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作家昭通磅礴之路连载02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m.39.net/pf/a_6623402.html

《昭通:磅礴之路》——

中国减贫史上的“昭通样本”

《昭通:磅礴之路》刊于《中国作家》纪实版年2期头条

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版图上,云南昭通是个不能忽略的地方。它的重要意义远超越于一般的脱贫致富概念。首先它是国家的西南边陲,其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再者这个地方原本就是特别贫困的乌蒙山区。不写昭通的脱贫进程与过程,是历史的失缺,自然也是当代文学的缺失。现在有昭通本地作家沈洋将这一使命完成了,我认为是件值得赞赏和祝贺的事。
  

沈洋书写自己故乡的作品,娴熟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内心,在处理事件与历史进程中的叙述,同样具有“沈洋风格”——刨地的能力和登峰的韧劲。这对纪实作品甚为重要。书写《昭通:磅礴之路》必须具有这种精神。

昭通是块“磅礴之地”,因此沈洋用“磅礴之笔”书写“磅礴之地”自然是难得之好。关键是,昭通的扶贫脱贫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首先要解决“路”的问题,能让人民看到“磅礴之地”上有了“磅礴之路”,它本身就是一种希望和一种气派、一种幸福将至的“明天”。现在的昭通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好了,沈洋的作品也做好了,所以假如读者想了解今天的“磅礴之地”,那么,我认为这篇《昭通:磅礴之路》就是你的好“向导”——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建明 

昭通电视台新闻

昭通:磅礴之路

沈洋

00

题记——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调研,对红*长征过昭通,在威信县召开的“扎西会议”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指出:“扎西会议”改组*中央的领导,特别是*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

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在脱贫攻坚“大决战”和乡村振兴“大会战”中,云南昭通各级干部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担当,战天斗地的开拓胆识,闯出了一条奔向小康的“磅礴之路”。

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02

上篇:凤凰涅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使8.5亿多人摆脱贫困,占世界脱贫人口的70%。

英国智库莱加顿研究所发布的年《莱加顿繁荣指数报告》称,中国在繁荣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57位,较十年前上升8位。同时,十年间,中国赤贫人口由最初总人口的19%,大幅下降至不足1%,“减贫成效显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

年11月23日,在中国的减贫史上,绝对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这样的论断: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习总书记还说过,在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上,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云南昭通,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进行了全方位的艰苦实践,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在靖安安置区采访

1.红旗漫卷乌蒙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战略者,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之规划也。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可以说,脱贫攻坚,是压在云南、昭通主*者和干部群众身上最大的磐石,扶贫经,是昭通干部天天要念的“经”。换句话说,昭通要想在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必须要昭通的干部群众自己嚼碎,唯有真正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昭通才不会拖全国奔向小康的后腿。

共产*人必须讲求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晃。

年3月5日到昭通担任市委书记的杨亚林,在深入11个县市区走访调研后,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做任何事都要不忘初心,想想我们脱贫攻坚的初衷是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年4月10日,在昭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次集中学习会上,杨亚林首次提出了“”工作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

昭通作出了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探索实践“”工作思路的战略布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立足昭通实际,创新实践“”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紧扣“人的改变”,全力走实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获得感、满意度。

杨亚林说:“”工作思路就像一棵“扶贫树”。他说,群众工作就是大树的主干,资金、项目、干部力量等方面是大树吸收的营养,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及思想认同、工作认同、情感认同“三个认同”则是大树的树枝,所有的工作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这棵脱贫攻坚的大树才会真正成长起来、开花结果,最终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目标。

围绕“”工作思路,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朱家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绍雄,市*协主席成联远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基层、走农家、搞调研。深入群众家中访谈,与群众面对面。田间地头办公,问题一线解决。针对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农业产业、职业教育、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移民安置、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及重点工程实施等重要工作,逐项梳理,落地生根。

为了做到精准识别,围绕“”工作思路,昭通全面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走万家门、摸万户情,对于昭通的扶贫干部来说,绝对没有半点夸张。昭通坚持自下而上的精准和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以县为主体、以行*村为基本单元、以农户为基本对象,整合5.15万名市、县、乡干部和支工作队力量下沉到村到户,对照村出列、户脱贫标准,逐村逐户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排查分析,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村出列短板,精准制定村级施工图、乡(镇)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

在昭通,因为干部务实,作风过硬,住房保障、教育、卫生、就业、产业、生态、兜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贫困村巩固提升、乡(镇)补短板和县级补短板等每一项工作都得到有效落实,覆盖了43.51万户.86万贫困群众。

在接受采访时,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这样说:

“脱贫攻坚作为昭通最大的*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不把扶贫当负担,誓把挑战当机遇,坚决嚼碎‘最硬的骨头’。经过多个日夜的攻坚冲刺,以每天脱贫多人的速度,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资料显示,截至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年的.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个减至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年,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如期实现脱贫。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目标定位,昭通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朱家伟给出了一组令人折服的数据:“五年来,我们着力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拆除危旧房43.72万间,农村群众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2.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面达标。累计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1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14.35万名‘两后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5年间,昭通以脱贫攻坚为引领发生的思想观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文明风尚之变,成为昭通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巨变的动力源泉和真实写照,在乌蒙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

五年来,昭通市在累计减贫.08万人的同时,年全市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公共财*预算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全社会用电量“五项指标”增速均位列云南省第一,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昭通路径”。五年来,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奋力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五年来,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锻造锤炼了为民务实、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五年来,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五年来,昭通市在脱贫攻坚中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

昭通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根植于昭通人民的血脉。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的深度贫困堡垒,昭通时刻以“苦不苦,想想红*长征二万五;难不难,想想当年红*来到扎西有多难”为激励,以“四个敢不敢、善不善”教育引导广大*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即:面对异常艰巨的脱贫攻坚历史重任,敢不敢勇挑重担,善不善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面对薄弱且紧迫的现代产业发展任务,敢不敢打破常规,善不善创新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昭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敢不敢承担责任,善不善创新突破,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面对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弊端和短板弱项,敢不敢直面矛盾,善不善革故鼎新,推动跨越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为形成强大合力,昭通市选派6.37万名干部挂钩帮扶、名驻村队员和督导员一线攻坚,仅年以来就有27名干部的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昭通,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汇集起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向的强大攻坚合力。

在昭通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都有扶贫干部的身影,他们跋山涉水,披风沐雨,日夜兼程奋战在扶贫一线,访农家、解疑惑、出实招、齐动手。他们奉献过、牺牲过,流过汗和血,但他们却满心欢喜,因为在他们的手上,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把*和*府对贫苦百姓的牵挂和温暖,送到了每个人的心间,让这个原本困顿的世界,变得温情绵绵,昂然生生,欢喜一片。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就到昭通鲁甸龙头山地震灾区视察,作出了“把恢复重建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恢复重建结束之日就是脱贫之时”的重要指示。5年过去了,到底龙头山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些什么变化?今后有些什么打算?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龙头山镇。

站在龙头山镇的骡马口制高点,眼前的一片片高楼扑面而来,一个涅槃重生的龙头山镇眼前崛起,要是初来乍道,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6.5级的破坏性大地震,看到眼前一排排恢复重建的民房,还以为自己来到了某座县城呢。只见那一条条街道呈井字形在山谷里延展,山脚或山腰上,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幅油画般的村庄,一条条油路串通了一个个小小村落、一户户村里人家。村后的山坡上,全种满了一棵棵一排排的花椒树,绿油油一大片,把整个山谷妆点得像穿上了一件翠绿色的风衣,稍有风儿吹动,就见那绿色的巨大风衣在风中飘荡,好一派生机,好一幅国画。走在宽阔的大街上,总能看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他们的脸上,地震的阴影已然消失不见,映在他们脸上的,倒是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期许。

在昆明的海埂会堂,我见到了前来参加云南省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的鲁甸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龙头山镇的*委书记李善云。从他的口中,说出了一连串的数字。

五年来,龙头山镇坚持把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一起抓,共投入17.39亿元实施恢复重建,完成了龙头山镇集镇及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重建民房户、修缮加固户;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74条公里,都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构建起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实施管饮工程42件公里,修建水池水窖个。

李善云书记还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地震中,王文巧家园尽毁、亲人遇难。恢复重建后,她们一家3口住进了新楼房,每年除了有元的低保金和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务工月收入超过元。王文巧一家显然是幸福的,不仅在地震中幸存下来,在各级*委、*府的关心帮助下,今天住上了新房,过上了意想不到的幸福新生活。透过这些收入数字,我仿佛看到了王文巧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

李善云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道:“我们把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创建最美庭院、最美村庄,倡导文明新风,村庄面貌完全变了样。”

说起这些变化,这位在五年前那场地震时就担任龙头山镇*委书记的李善云,这位见证一个镇浴火重生过程的老书记,脸上荡起了一圈圈骄傲的红晕。

李善云接着说:“我们把自强、诚信、感恩实践活动作为牛鼻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深入人心,目的就是要让群众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懂得知恩感恩,并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疫情防控中,全镇干部群众踊跃捐款,3天就捐了57.5万元,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展现了灾区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对龙头山未来的愿景,李善云胸有成竹:“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奋斗。立足千年朱提银都定位,全力加快龙头山镇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建成3A级景区,实现一日游千年,千年一日游。”

李善云书记的这个愿景,我一点都不怀疑,从他在灾区这六年的坚守和一如继往的担当与奉献,我相信,龙头山,一定会迎来美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农村工作中,这似乎是不二法宝。作为村级的战斗堡垒,村*总支书记就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个村的航向。面对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总支书记*,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脱贫看镇雄,镇雄胜则云南胜。镇雄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作为一位基层一线的村*总支书记,您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对未来有些什么样的期待呢?

*不加思索,像是作了充分准备一样,一顺溜就对答上来:“年以前,我们齐心村14个村民小组中,就有4个村民组不通公路,住房、生产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差,嫁女儿都不愿嫁来齐心,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54%。这几年,我们齐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村民组的路都修好了,路灯也装上了,乡亲们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钱袋子也变鼓起来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农网电,读书难、看病贵等操心的问题已彻底解决。”

“我们镇村干部对那些特别困难户,也格外关照。如村里有一户贫困家庭,只有两个老人在家,儿子长年在外务工,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后,我们的干部主动准备了建材和施工队,每天都在现场忙前忙后,让老人家如期住进了新房,也避免了其儿子回家建房影响务工。老人家特别满意,逢人就说*的*策好,各项工作也积极主动。带着感情和良心去干工作,成效是很不一样的。”

谈到村里的扶贫工作,点点滴滴*都记得清清楚楚。有这样敢于担当付出的基层干部,扶贫攻坚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昭通的广大扶贫干部,都是用真心在一线工作,用真情去打动群众,动真格干出成效。他们远离父母妻儿,他们加班加点,熬更守夜,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行走在羊肠小道,有的一年没有一天休息时间。累了困了,倒在路边眯一会。或者以办公室为家,每天工作到深夜,做报表、写材料,废寝忘食。

在昭阳区青岗岭采访,来自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的这支扶贫工作队,点点滴滴都让我十分感动。对他们的感动不仅因为他们抛妻别子来到这贫困山乡,更在于他们对于群众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和所流露的绵绵真情。

付邦友,昭阳区青岗岭白沙村支书兼主任,是个44岁的彝族汉子。

见到我们,他很激动,说起村里的产业滔滔不绝。

“我们村主要产业是苹果,种了亩,还成立了苹果种植合作社。三年投产,品质好。光去年,省人大的扶贫队员就帮助我们销了40余吨。”

“我们村还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初,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还是输出了人到广东、浙江、上海就业。光是我们村的电解铝厂,就输送了余名务工群众,有7名员工已经成为厂里的正式员工。”

谈到脱贫攻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付邦友更是激情满怀。

“我们村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全村户卡户都新建了住房,其中,加固的有62户。在饮水方面,原来靠小水窑吃水,天下雨就有水,不下雨,吃水难于上青天。原来1-3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了抽水站,4-11组直到去年才修通了自来水。4-10组在何家沟修了一个抽水站,8组去年在*府的关心下,投入万元修了抽水站。现在,全村人吃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说话间,付邦友支书点燃了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说:

“近两年,在云南省人大的关心帮助下,我们自然村全通了硬化路,修了12.公里,通到家家户户,出门脚上再也不沾*泥了。”

付邦友指着门外的小院坝,激动地说:

“我们村公所门前这个小院坝,原来只有一半,省人大的扶贫干部来了,看着我们连个象样的活动场地都没有,就争取经费,扩出了一倍的面积,你看,现在好多了,还可以打篮球了。”

“区委组织部还给我们村修了4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现在村民开会都不用到群众家里了,直接到小组活动场所,每个小组的活动场所,都有了健身器材,5组还有一个5人制的足球场和篮球场呢!”

“我们村干部本来文化素质就低,做一些直门子活路还可以,但要做点表格、制度啥的,就只能鼓眼望着了。幸好有省人大派出的工作队,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说到省人大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付邦友更是来劲。

“省人大扶贫工作队给我们协调了89万元修抽水站,建供水厂;帮助4-5组自然村的道路硬化解决了24万元;协调解决了一辆垃圾钩背车和14个垃圾钩背箱;新冠疫情期间,吴明高队长从他战友那里协调了消*液,他亲自背上喷雾器,带领扶贫队员走村串寨消*;吴队长还协调了10万元社会资金和余套校服等衣物给村小学。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我们白沙村百姓的心里,可是最温暖人心的大事啊!”

“吴队长是年7月到白沙村的,每个月只能回家5天,经常是刚回去两三天,又因为开紧急会议啥的,返回村上。他家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在昆明理工大学读大二,一对双胞女儿才三岁,妻子原来在云南民航开发公司上班,因吴队长驻村工作,后来直接辞职在家管孩子了。”

吴明高队长是个退伍*人,半年前还是云南省武警总队的一名*人,刚转业到省人大机关信访处工作不久,就被下派到昭阳区白沙村当第一书记,说到家中的困难,他也有些愧疚。

“其实工作上再苦再累,对于我们*人来说,都能扛过去,最大的困难,还是家里的孩子老人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心里觉得对不起她们。疫情期间,我们白沙村一共设立了4个卡点,我从今年2月3日到白沙驻村,两个月没有回一次家。最难忘的是去年8月底,我媳妇和娃娃三个人都感冒发烧,已经扛不住了,连煮饭的人都没有,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回去照顾下她们,但我因为村上扶贫的事,天天晚上都要入户调查,实在是走不开,也不好意思请假,把这些难做的事都丢给队员去做,没办法,我只能打电话给老家四川中江县的四姐,请她去昆明照顾我的家人。”

说到这里,我看到吴明高队长眼里闪动着泪花,可他强忍住了,没让眼泪流下来,作为一个在部队里篓立*功的硬汉,我同样在那一瞬间,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细腻与柔软。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次,当时我们去入户,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天上下着鹅毛大雪,我们去入户,动员群众上报资料领取稳岗补贴。我记得当时*府为了稳住群众外出务工,上半年每人补贴元,下半年每人补贴元,可是群众觉得上报材料麻烦,懒得报资料,也怕上报了材料不一定领到手,一点都不重视这件事。可是我们几个驻村干部和村上的同志商量,觉得这么好的扶贫*策,为什么不把他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呢?我们就分头入户做群众工作,共动员了人办理了补贴,确保在截止时限内完成了任务。这件事,虽然每个群众只领到元钱,但我们觉得,对于群众来讲,一年能挣到这点钱也不容易,如果种地的话,一亩地一年还不一定能收入元,即使去工地做小工,一天也就能挣个百来元钱,所以,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再冷再累,我们也觉得值。”

吴明高队长还给我们介绍了湛开志家的情况。湛开志是昭阳区委宣传部干部王薇包保的贫困户,精神有点毛病,以前直接不干农活,地全部抛荒,老婆也跑了十多年了,一个人住在一间破烂的房子里。

“湛开志平时穿一件脏兮兮的衣服,蓬头垢面的,发病时见人就打。工作队的几位驻村干部就陪着王薇多次去他家安抚他,关心他,他穿的衣服是王微送的,我也送了他一双*用鞋。在扶贫队员的帮助下,他变化最大,长头发也剪了,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新房子我们也帮助协调建起来了,今年还种了3亩半洋芋和包谷,养了一头猪,20只鸡。”

吴明高队长说起那些特困户的变化,脸上泛着亮光,象是自家的兄弟姐妹过上了好日子一样开心。

说到贫困户的变化,支书付邦友也来了兴趣,给我们讲述了贫困户王本巧家的变化。

“王本巧47岁,个头小,带一子一女两孩子,本就缺少劳力,去年三月又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生活限入困境。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今年3月卖了头牛,工作队帮助她买了张新床,又喂了头母牛,一头猪,养了20只鸡。今年老毛病又犯了,住了一周的院,吴队长又亲自去她家看望,还给她送了些药。目前来看,王本巧家已经度过了难关,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对工作队的帮助也很感激。”

对于扶贫工作,吴明高深有感触。

“之前在武警总队工作时,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是不足,没觉得这扶贫工作有这么艰难。来到白沙村后,才真切感受到工作的难度,感受到了*的号召力无比强大,基层干部全天候拼搏,太不容易了。但作为一名转业干部,能够参与到扶贫攻坚这项伟大的工作中来,感到很荣幸,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因为基层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驻扎下来,参与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与力量。”

接着,吴明高又给我们讲述了几位同为转业*人的扶贫队员的故事。

“廖大林今年42岁,年2月来白沙村当扶贫队员,一家人分三地生活,媳妇在大理开了一家建筑公司,儿子在昆明云大附中读初二,一个人在家,生活自理,疫情期间,每天在家支两部手机上网课,传给老师看。廖大林也在网上给儿子批改作业,签名确认。他最放心不下的,也就是儿子了。”

“45岁的成志*,也是扶贫队里的一员干将,妻子搞审计工作,常年出差,儿女今年高二,靠年迈的岳母照顾,他一驻村,几乎没有时间回家,今年四月份,妻子带着女儿冒着大雪来看望他,真是有些辛酸,但成志*一直保持高昂斗志,工作热情一点也没有减退。”

“江洪海,今年42岁,妻子没有工作,全职在家带5岁的孩子,常住昆明,岳父母跟他家一起生活,负担很重,生活的压力也很大。但自从下派到白沙村扶贫以来,江洪海没有哼过一声。而且勤奋好学,他原本是学财务的,后来搞过*工,来白沙驻村后,现学扶贫和*建工作,现在都成了我们扶贫工作队的骨干了,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走村入户,摸底调查,用心用情。”

陪我一起去采访的和玉林,是云南省人大下派到昭阳区的扶贫工作队总队长。这个看上去温和、清瘦的中年男人,在工作上可是异常的较劲和认真。在部队时,就曾获得过两个三等功,也曾获得优秀*务工作者称号。来昭阳区担任扶贫总队长后,他又把在部队养成的认真负责、坚韧不拔的精神带到了农村基层。

“开始说要来昭阳区扶贫时,妻子是坚决反对的,她说你以前在部队,就是因为工作太忙,常年东奔西跑的,都没有好好管过家,心想这下转业了,应该会稳定一点了,好好管下孩子,你现在又要扶什么贫,一说起就冒火。后来我又做了两三天的思想工作,妻子才终于同意。”

“我来扶贫,家中只有妻子一个人全职管孩子,女儿14岁,上初二,儿子9岁,上三年级,每天接送就得几趟,周末还要送去参加培训班,还得做饭。成天忙得团团转。我来扶贫后,离昆明三百多公里,回家一趟也远,一个月也就回去一二次,几乎都是周五下午回去,在家待一两天,又忙着返回昭阳工作。”

“我们省人大机关共多名干部,说到下乡扶贫,其实每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都得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好在,每个干部都讲大局,一但组织选中,都无条件服从,更何况,我们这次下派到白沙村和沈家沟村的10名干部,除了一个事业干部以外,其余9名全是*转干部,服从命令,本就是我们的天职。”

对于扶贫工作队,青岗岭乡人大主席马关速大加赞赏。

“没说的,吴队长下派时,他家的双胞胎才一岁多,可他没有半点怨言,说来就来了。省人大下派的这支扶贫工作队,真是太给力了。疫情发生后,吴明高队长通过外地老战友的资源,寄来了多个口罩,随后省人大机关又寄来个口罩,解了燃眉之急。吴队长还从应急管理局争取到50斤酒精、20件消*液。不然,那段时间,我们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只能赤手空拳了。”

“为了美化乡村环境,吴队长还买了几十斤格桑花籽,沿国道两边撒播,今年秋天,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弯弯绕绕的山道旁边,一定会开满美丽的格桑花。”

结束白沙村的采访,在和玉林总队长的引领下,我们又来到了云南省人大机关挂钩帮扶的沈家沟村。

村支书是个42岁的汉子,个子不高,长得精干,脸色被高原的阳光晒得有些油黑,这也是昭通汉子共有的特点。

“我已经在村上干了25年了。”

陈支书这一说,还真是让我吃惊不小。没想到,这个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竟然有25年的村干部经历,不简单。那也说明,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是经历若干的村干部了。有对比,那就更有发言权了,我很期待从他的口里,能够讲述更多的扶贫工作队的故事。

没想到,陈启学支书一开始讲述的,不是扶贫工作队,还是村里近两年的工作,看来,陈支书还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得先抬出成绩,再讲出成绩的人吧。

“我们沈家沟村开始种植冬早马铃薯,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些收入,但光靠这个还是不行,尤其去年以来,我们着重动员青壮年外出务工,目前,单是在我们地面上的电解铝厂上班的人,就有多个,到几公里以外的靖安新区务工的有多人,我们动员到省外务工的达1多人,务工收入,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了。”

陈启学支书对于水电铝项目的落成,有太深的感触。

“没有工业的支撑,群众要脱贫,那想都不敢想。就说我们村在电解铝厂务工的多名劳动力,一年要为村里带回多少收入,你看,村里这些年建起这么多的小洋房,没有群众的收入增长,咋可能实现。”

陈启学说着,用手指了指窗外那些错落有致的新楼房。

随后,陈启学话题转到了省人大派驻沈家沟村的扶贫工作队员身上,向我们介绍了队长林杰。

林杰,今年39岁,上周刚接任工作队长。在部队时,曾参加过第四批海地维和部队,因为妻子在云南工作,年,他从福建调到西双版纳,在眉公河护航三年半,转业到省人大机关后,开始接触地方工作。林杰尽管担任这个扶贫工作队长没几天,但一向对工作认真细致的他,对省人大机关的驻村工作队如数佳珍,讲起了工作队的故事。

“年2月27日,省人大机关下派队员到沈家沟,先后来过9人驻村,省人大机关的名干部,挂包了户贫困户。驻村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摸贫情,做到家底清楚,思路精准。在深入调研后,我们实施了几个项目,投入扶贫资金.9万元,建设了杜家梁子畜厩、修建了蒋家湾大桥,实施了七改三清项目、建设了卫生室。扶贫干部和乡村两级的干部一道,走村入户,在群众中通过召开小型院坝会、火塘会、田间会、讲*课等形式,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上一任扶贫工作队长夏正云受了重伤,卧病在床还在一直牵挂扶贫工作的事。他是年12月的一天,在去看水源点的路上,开车掉进了沟里,导致勒骨骨折,做了一个大手术,今年5月才取了钢板。本来去年10月就可以取钢板的,但扶贫的事太多太杂,加之新冠疫情暴发,扶贫成效第三方考评进驻昭阳,钢板在他的体内一直待了一年半。”

工作队的另一位小伙子高程伟,这个戴一副黑框眼镜的老队员,今年30岁,一看就是一位文静的知识份子。

“高程伟从年2月驻村以来,轮换了两批,他都没有回去,一直坚守扶贫岗位,成了省人大第三批下派的队员。他进省人大时,才27岁,正在谈恋爱,本来已经定婚了,婚房都已经装修了,但因他长期驻村扶贫,未婚妻等不了他,两人最终分手了。他对电脑编程挺熟的,我们村的国办系统,全是他一个人在打理,弄得清清楚楚的,有什么问题数据,他加班加点清理,每次都能提前完成。除了完成我们村的数据录入比对,乡上和其他村有啥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都请他出马,一招一个准,成了我们青岗岭乡的电脑奇才。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身体里长了结石。医院做手术了,可是这么忙的工作,他哪有时间去做。他说,等扶贫顺利通过普查验收,再去做手术。”

“林杰,在部队时就得了甲亢,年转业到省人大机关,现在甲亢各项指标都偏高,十几项指标不正常,基本都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现在每个月都要回昆明检查。家里也面临许多困难,两个小孩子,老大不到5岁,小的才3岁半,妻子在昆明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工作,也是个工作繁杂的岗位,很少有时间管家。今年6月,妻子又查出了乳腺肿瘤,只有请一个保姆在家照顾,岳父母身体也不好,岳父去年十月也做了一个大手术,自己驻村,也是有心无力,根本不可能回去照顾老人家的身体。”

和玉林总队长在介绍到林杰的情况时,也一脸的无奈,看得出来,他也很同情他的队员,但是扶贫工作重担就象是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肩上,那是根本不能松懈的。

“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我的这些队员们打打气,鼓励一下他们,让他们再坚强一点,咬牙挺过去。”

“任*宜,38岁,老家在贵州西江苗寨,在部队时,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年7月23日来沈家沟驻村,他很能讲,经常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他给村里的*员群众讲了一堂*课,非常接地气,他从他家西江苗寨的变迁讲起,结合沈家沟的现状和变化,让群众很受启发。决心要好好改变家乡。一位平时都在工地打工的*员群众说,他今天放弃做工来听了林老师的*课,虽然没挣到钱,觉得有点亏,但听了*课,觉得自己还是值,让自己改变了陈旧观念。有一个*员群众听了*课,把原本堆在路边,谁去做工作都不愿移走的土堆给铲了。”

和玉林感慨地说:“从任*宜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的一大法宝。看来这条经验永远都管用。”

“他家里有个大女儿上二年级,今天二胎刚进产房,三天前,任*宜还在给群众上*课,直到妻子临产了,他才忙着回昆明。”

“到沈家沟工作,因为常年苦累,任*宜得了痔疮,吃了些药也不管用,今年4月才去做了手术,有段时间,流了一个多月的血,但他还是坚持工作,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不休息。”

“41岁的乔雪飞,原本是昭阳区人,年考上陆*学院,后到省人大机关工作,年回到昭阳区驻村扶贫。虽是昭阳本地人,但他父母都在昆明和他家一起居住,小孩子刚上一年级,妻子检查出心尖缺血,但因为工作忙乱,又要照顾家庭,医院做穿刺检查。乔雪飞自驻村以来,一个月能回家两三天,平时住在村上,也是以村为家,本可以抽空到城里找找同学朋友玩玩,可是村上的事也太多了,他一直坚守岗位,一年下来,最多进城两三次。因为他是昭阳区本地人,他去跟群众做思想工作,很容易沟通。群众见了他都觉得格外亲切。所以工作队遇到难事,都会让他上前,很接地气。”

听得出来,队长林杰很喜欢乔雪飞这个“老昭通”。

陈启学支书还给我们讲述了上届两位女队员的故事。

“李梅一,刚来驻村时,二孩才一岁多,老公也在省人大机关,她来驻村扶贫,两个孩子只有靠老公一人照顾。为了驻村扶贫方便,她还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到村里来,时常私车公用,开着走村入户。才来驻村时,条件差,我们沈家沟村还不能洗澡,他们洗澡和洗衣服都是到白沙村去,那里条件好一点,弄了一个简易洗澡间。李梅一工作特别认真,有时熬通宵整理档案,从不叫一声苦。”

“西玛丽珠,来驻村时36岁,孩子还小,老公在昆明工作,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就因为两人都照顾不了孩子,经常发生口角,闹不愉快。有一次孩子生病,她从昭阳区赶回昆明,才去了几天,因为村上的工作太多,她又匆匆赶回村上。有一段时间,孩子没人照管,她曾经想在村里租间民房,把孩子带到村里照管,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没能实现。尽管心里放不下孩子,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她的工作,驻村期间,她多方奔忙,争取了好几个项目,蒋家湾大桥的万元建设资金,差点卡壳,幸好她门路广,几经周折,才终于落地。村卫生室的80万建设资金,也是她一手促成的,真是为我们村的群众操碎了心。”

“李涛,在上任队长夏正云车祸受伤后,他暂时代理队长职责,对队员特别好,主动带领队员走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家见他都觉得这人没架子,很有亲和力。村民孙继俊生病,医院当护士的优势,主动介绍专家给他看病,让孙继俊很是感动。因为他这头痛的病在江苏打工时就犯了很久了,一直没治好。”

“徐俊*,39岁,年10月转业,在部队干了19年,一直在某边防检查站从事辑*工作,立过五个三等功,一家人常年三地分居。转业到省人大机关后不久,就被正派到沈家沟扶贫,从去年10月到现在,一直驻村,妻子在省高院工作,成天忙得焦头烂额,娃娃读书要接送,岳母脑溢血卧床,一年来,因为驻村扶贫,只能请一个人照顾岳母。”

在驻村工作中,那些感动人的小细节,常常成了扶贫干部最深刻的记忆。

队长林杰就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温馨的小故事。

“我们五个工作队员本来有2万元的工作经费,得知乐德古大洼子自然村吃水困难,我们几个队员与村干部一商量,就把2万元钱用于维修一个饮水工程。群众能吃上干净水,我们也放心。”

“修建水电铝厂时,搬迁了一部分群众,为了解决他们养殖问题,我们积极协调,给他们修了42间畜厩,分部分给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养殖,又方便,又卫生,群众很满意。”

“孙培挂包陈让相家,他家在门口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简易羊厩,养了多只羊,这与人畜分居的扶贫要求不吻合,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孙培跑了他家五六次,一直做不通思想工作。我和陈支书及孙培又多次上门,最终说服了陈让相,建起了一个空心砖搭的标准羊厩。”

“刘昌梅的挂包户陈关才家,妻子智瘴,被陈关才安排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我们工作队员去了不下二十次,陈关才都不让进,后来我发现不对,趁陈关才不注意,摸进去一看,里面阴暗、潮湿,又脏又臭。后来我们督促陈关才,必须改善妻子的住宿条件。妻子的户口也还在大关县,要迁移到沈家沟,必须有结婚证、产权证、土地承包经营证,为了给他家办好户口迁移手续,我和陈支书跑了他家好几趟,才找全了证件。女儿陈明巧一直用老年手机,疫情期间上网课每天都要打卡,没办法,我只能用我的手机给她打卡。类似的小事不少,但不解决,就像长在我们心里的包块一样,放心不下。”

谈到沈家沟村的变化,陈启学支书动情地说:

“沈家沟是青岗岭乡7个村中最穷的一个村,年以前,我们村的这条路到处坑坑洼洼,越野车都常常被剐底盘。年10月15日,我们召开了一个群众动员大会,发起扶贫冲锋号,当时,干部热,群众冷,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在省人大驻村干部的引导帮助下,群众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这个转变,从一件事情开始。我们村的畜厩之前建了一半,因为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工程,欠老板10几万,要不是省人大扶贫干部的帮助,再也不可能建起来了。猪厩建好后,让沈家沟的群众看到了希望,也对省人大下派的干部多了一份信任。有了群众的认可,以后干什么事,都不在话下了。”

陈启学支书吸了口烟,继续说道/p>

“扶贫工作队不仅给我们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给我们村修桥、建房、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还跟群众打成一片,成了亲人,大家都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我们村有个酒疯子,20多年来,时常在村子里又骂人又打人,可是西玛丽珠和李梅一两位女队员时常给他送些东西,比如抓一把茶叶给他,或者给他送点小食品,一来二去的,还成了好朋友,在村子里不仅不会乱打乱骂人,还成天唱起歌儿,乐滋滋的。”

“全们沈家沟村人,有户贫困户人,在脱贫攻坚期间,全村建了余幢新房,98%的人家修了新房,人均得到国家补助2.6万元,最高的一家有6口人,得到补助款15.6万元。”

“在全村的*员大会上,我说我们沈家沟村有两大喜事,省人大机关挂钩帮扶我们,实实在在,变化喜人,这是第一喜;在帮扶干部的积极争取下,我们村今年要创建省级示范*支部,这才是最大的喜事。我相信通过这次创建,我们村的精神面貌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陈启学支书越说越激动。

说到省级*支部的创建,总队长和玉林又插话道:

“我们工作队争取到了省人大机关*组的支持,由省人大机关的选联工委支部挂钩沈家沟村*支部,农业农村委员会支部挂钩白沙村*支部,创建市级示范*支部,省人大机关投入60万元,把两个支部打造成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示范点。”

“我们就是要在群众心中播下种子,*支部强了,才有机遇。”

总队长和玉林说得斩钉截铁。

扶贫工作队长林杰也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说:

“在村里,我们也给自己定了一个位,指导不指示,帮办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在群众工作中,我们经常租一辆面包车,拉上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个音箱,走村串户召开群众会,通过开展三讲三评,上*课,把老照片与现在对比,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沈家沟村的巨大变化。”

青岗岭乡副乡长马波说:“省人大下派的扶贫工作队,是一支最务实的工作队,每一位队员都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他们常年住在村里,为村里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为群众修建了连心桥,解决了4个村多人的出行问题,与群众建立了亲人般的友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的沈家沟村,种上了亩樱桃,亩车厘子,产业兴旺人欢喜,大家都高兴。象这样的扶贫工作队,即使他们走了,也永远留在沈家沟人的心中。”

在靖安龙潭村采访易迁群众

初心不改赴昭阳,客树回望成故乡。

从广东东莞到昭阳区挂职的女干部赵玮辛,是个对贫困群众用心用情的人。正印证了那句俗语:巾帼不让须眉。

“如果不是应组织要求,要写一篇关于脱贫攻坚的个人自述,我还不觉自己来昭阳挂职竟然已2年零3个月了。多么快的时间啊,我竟已不知离家两年有余。”

赵玮辛说,她是一个怀揣初心踏上未知征途的探索者。

赵玮辛从小生活在沿海东莞,对内陆特别是云南知之甚少,偶尔听朋友提起,云南总是给他一种神秘、落后、古朴的印象。

“我一直想到云南来看一看,能为广大贫困地区群众做点事,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没承想,是脱贫攻坚战让我早日实现了这个愿望。”

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年广东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派驻广东省第五、第六协作工作组,同时委派包括赵玮辛在内的6名同志驻昭通市6个县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赵玮辛于年5月,从东莞市接待办公室派驻到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属广东省第五扶贫工作组组员,协助管理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对口协作、滇粤产业园建设等工作,担任昭阳区凤凰街道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长。

“从到岗第一天起,我便怀着满腔热血,严格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各项要求,全情投入到产业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中,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赵玮辛在昭阳区《脱贫攻坚大实录》中的一段话。

到昭阳区挂职伊始,赵玮辛便一头扎进工作,脚踏实地,深入调研,访遍昭阳区20个乡镇(街道),多次到50个深度贫困村、37个贫困村,走进余户卡户家中,了解实际贫困状况,撰写民情日记和工作日志,分析致贫原因,形成调研报告,与分管扶贫工作领域领导及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扶贫措施。

当赵玮辛调研得知苹果、马铃薯是昭阳区主打的农特产品后,便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帮昭阳区群众拓宽销路,联系多家农产品销售企业及单位,把昭阳区的农特产品销出去;得知田坝乡适宜种植花椒,但是由于缺技术缺资金,农户观念落后等因素,花椒产量低也没能成规模发展,她立即多方联系,于年8月11日邀请一位种植花椒并创立企业的专家到田坝乡进行实地操作讲解,即使下雨也引来了大量群众围观学习;年8月20日走访洒渔镇时,得知洒渔新立、新海小学学生冬季住宿环境恶劣,她立刻联系广东光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帮助协调20余万元购买了宿舍供暖设备,紧急送往青岗岭白沙,洒渔新立、新海,小龙洞宁边等5所高寒地区小学,并为部分困难学校学生捐赠校服、电脑、书桌学习设备以及课外书等学习用品;年7月中旬,得知有12名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大学,她开始为这12名学生寻找资助人,帮助12名学生全都得到了每人元资助,12名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学堂,同时为在东莞学习的70多名学生联系企业,暑假期间到企业务工。两年多来,赵玮辛协调筹集社会资金和物资捐赠近0万元,竭力为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养老、教育、医疗、产业、就业、农业增收等问题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赵玮辛充分利用之前在东莞做接待工作结下的人脉资源优势,用心用情为昭阳区扶贫工作争取支持,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绘就了东西部协作的新画卷。没有项目、没有资金,帮扶就只是空口白话。年以来,赵玮辛主动对接协调汇报,东莞累计投入昭阳扶贫协作财*专项资金共1.亿元,资金覆盖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0.2万人。东莞帮扶财*资金,充分让老百姓受益,提升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东莞帮扶真扶贫,扶真贫。

年,在石碣与昭阳携手奔小康及“1+8+N”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教育卫计、人社、旅游、扶贫等8家部门间扶贫协作,推动东莞市石龙、茶山2个经济强镇帮扶昭阳区,形成了“3+1”对口帮扶模式。两年多来,签订产业合作、镇村、村村帮扶等协议16个,发动东莞企业49家参与帮扶昭阳区56个贫困村,联系70余家企业捐资捐物,形成“万企帮万村”格局,惠及全区20个乡镇4.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社会帮扶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年8月21日,结对镇(街)石碣镇、茶山镇、石龙镇分别携村及企业纷纷到昭阳区开展调研,并深入贫困乡村实地考察,了解贫困状况,商议合作事项,制定帮扶措施办法。为结对贫困村捐赠了现金和物资,帮助解决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实际困难,已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昭阳的贫困问题,终究还是发展问题,瓶颈就在商业这一短板。”说这话时,赵玮辛皱起了眉头。

赵玮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滇粤产业园区平台,协调推动昭阳区出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积极组织招商考察团到广东登门招商,年6月12日,她第一次组织广东企业赴昭通参观考察,第一家电子生产企业立时电子于年8月28日落地生产,到目前来访考察企业达余批次,促成立时电子、立勤液晶、立鑫智能、时瑞(瑞邦)电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落地,总投资16余亿元,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年税收0.5亿余元。昭阳滇粤产业园从无电子产业发展到现今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第一家落地的立时电子也在两年时间从1个厂区发展到3个厂区。至今,实现引进企业年度实际投资达8.亿元,吸纳贫困人口务工达人,带动和促进脱贫人口达3万余人。

赵玮辛还以昭通苹果产业品牌宣传为契机,结合滇粤产业园建设,积极协助昭通面向社会开展招商推介,先后组织批次余家企业赴昭阳区考察。并积极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在深圳和昆明等举办的农特产品展销会,向海内外客商展示推介昭通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策环境等。通过大力宣传,广东的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团体纷纷通过扶贫协作直接购买或帮助购销昭阳苹果、蔬菜等农特产品达3.15亿吨以上,销售价值1.95余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6万余人增收。

年以来,东莞共选派2名挂职干部,20名优秀骨干,到昭阳负责扶贫协作、教育、医学方面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了技术人才“传、帮、带”的纽带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坚信,借着脱贫攻坚的契机,东西部一定会如雄鹰一般,在磅礴的乌蒙之巅比翼齐飞,在崛起的乌蒙大地上描绘出壮美的蓝图。”

在一篇工作日记中,赵玮辛写下了这样一段振奋人心的话。

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了广大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外地干部驻守山村,背井离乡,泪别亲人,牵肠挂肚,只为那一句句铮挣誓言。扶贫干部,他们有泪躲着流,有痛自己忍,有难自己扛,因为他们不想在贫困群众面前,丧失斗志,让群众失去拔出贫困泥淖的信心。

就为共产*人的这一理想信念,他们中的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深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昭通,据不完全统计,有27名扶贫干部,直接牺牲在了扶贫第一线。

王秋婷,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乌峰镇,中共预备*员。生前系云南省大关县纪委监委科员,年10月被单位派驻大关县天星镇打瓦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员,助力村民脱贫。年11月19日,驾车从打瓦村返回大关县城汇报工作情况,途中与货车相撞,王秋婷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这个如乌蒙山巅每年春夏之交盛开的索玛花一样的姑娘,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的花样年华。

到打瓦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后,王秋婷曾立下这样的誓言:“要让挥洒着热血的青春奔走在打瓦村的每个角落。”希望打瓦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

大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高坡陡,河谷纵横,大多数的土地都是坡耕地,群众就连找一块平地修房子,都难于上青天。很多自然村落,根本就不具备修公路的条件。

“原来还有那么多群众的交通条件停留在原始的人背马驮阶段。”

“年11月1日,到村上熟悉情况,了解村情村貌,配合村委开展工作”,“11月2日,召开*员大会宣传*的十九大精神及土地确权工作”,“11月3日,今天第一次开始入户走访宣传,收获颇多,以后多多走访。”

透过王秋婷的驻村日记,我们似乎还能够感受到这位热情似火的姑娘的生命存在,可是今天,她已埋青山,*洒打瓦。

打瓦村下辖22个村民小组,打堡村民小组距离打瓦村最远,而且不通公路,但王秋婷没有畏惧,义无反顾地往返于打堡村,一步一个脚印仗量着这个偏僻落后村庄的距离,目的就是遍访每一家贫困户,摸清他们至贫的真实原因。王秋婷多次在山路上跌倒,多次在风雨里跋涉,山洪暴发,她就绕道走,一直走到天黑到伸手不见五指。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她在风里雨里黑夜里的每一次艰难行走,都是一次修行。正是这样的修行,坚定了王秋婷作为一名共产*员的理想和信念。

王秋婷,这个表面文弱的姑娘,她想要打瓦村改变,变得公路畅通,变得美丽富饶。

而在这众多的愿景里,王秋婷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修通一条公路,让山里的乡亲们上个街看个病更方便一些。因为,在她走访调查中,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路不通。

“上次我家娃生急病,走了两个多小时才送到镇卫生院,医生说,要是再晚送十分钟,就没气了。”

“我们家的化肥全是靠人背马驮运回来的,一个人一天背一包,走几十里山路,太难了。”

“我儿子在浙江打工,买了一张越野车,回家过年只能停在镇上,无法开回来,给我们老俩买点过年货,还是得背回来,看到儿子身上叮叮当当挂满东西,走得满头大汗,真让人心疼啊!”

“我们村的小娃娃上学,每天得走二十多里山路啊,要是下雨天,全身都淋透,上次我娃淋病了,一个多月没去上学。”

每一次走访贫困户,王秋婷都会听到群众的这些诉求,乡亲们的每一句话,都刻在了王秋婷的心上,让她的心一次次如针刺般疼痛。

“乡亲们的生活真不容易啊!”王秋婷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王秋婷的日记中,她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组织赋予我的任务使我一刻也不能松懈。”

这个九零后女孩,她身上背负的东西太过于沉重,沉重到让她每天要在打瓦村行走2万多步,她的脚步,遍及打瓦村的22个村民小组,遍布打瓦村山山岭岭,以至于她刚驻村工作的头两个月,就走烂了从县城带来的两双运动鞋。

功夫不负有心人,摸清了当地群众迫切需要修通公路的愿望后,王秋婷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终于批准修建。年4月,连接打堡、白岩两个村民小组的5.62公里公路终于开工。经过三个月的艰辛努力,5米宽、5.62公里长的打堡、白岩公路正式通车,两个村民小组从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直接通过这条公路,连通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过上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因为王秋婷的积极表现,打瓦村*总支新街支部,正式吸纳王秋婷为一名中共预备*员。

和同事在一起时,王秋婷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幸参加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来,见证那么多的群众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在王秋婷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吃过午饭就出发了,今天直接把车开到了凉峰,三个月以前自己不敢想象可以把车顺利地开上来,以前的公路坑洼不平,坡度太陡,每次都是把车开到营盘社走路上来,现在公路路基修好了,下一步马上开始硬化,以后群众出行就更加方便了,也为打瓦村的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打通了致富之路。”

村民王方明家有多斤蜂蜜卖不出去,而他的两个儿子,正指靠着这蜂蜜卖了后筹备车费上学呢,正在王方明犯难之际,王秋婷来到了他家,不仅给带来了上好的包装瓶,还通过拍照片、视频上传新媒体平台,帮助做宣传推广。因为有王秋婷的帮助,王方明家的蜂蜜卖了个好价钱,及时的缓解了他愁钱送孩子上学的难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云南省纪委监委宣传部联合摄制了一部微电影《送不出的蜂蜜》,讲述的就是王秋婷的感人故事。

王秋婷的牺牲,感动了很多人,她也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员”,被追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和“云岭楷模”。

因为有王秋婷这样一心为公,不怕牺牲的扶贫干部的接续奋斗,打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组打瓦村的变化数据:

年人均收入4.3元。

年第一次通公路。

8年第一次通硬化路,硬化路共15公里。

年人均收入达元,比年增长0余倍。

如今的打瓦村,公路硬化如玉带,绕山行,美如画。楼房错落山中隐,如雨后春笋。每到夜晚,星光与灯光辉映,静谧祥和,犹如世外桃源,好一个美丽新农村。

而当打瓦人沉浸在这美好新生活的每一时刻,他们都不会忘记,一个二十六岁、正欲出嫁的青春女孩,曾经在这片山野行走过、奋斗过,把热血洒在了这片曾经一片死寂,现在却生机勃勃的崇山峻岭间。每每在茶余饭后,人们都会变到她,为她落泪。

李永春,男,中共*员,46岁,威信县罗布镇人。生前系昭通市威信县司法局副局长、麟凤镇挂职*委副书记、斑鸠村第一书记、斑鸠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年1月9日晚在加班过程中突发疾病入院,于2月8日病逝。年2月11日,李永春遗体告别仪式在威信县司法局举行。

年10月,因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李永春服从组织安排,到麟凤镇斑鸠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及第一书记;年,任麟凤镇*委副书记(挂职)。

年1月9日,已连续加班四天四夜的李永春,因为工作尚未做完,继续加班加点工作。当晚10点多,李永春在斑鸠村委会办公室整理白天走访贫困户材料,突发小脑出血、脑干严重受损当场昏迷倒地。当地干部紧急送医院进行抢救,但因病情严重,于当晚12点左右紧急送往四川省泸州市医院进行抢救,于1月10日9时进行手术。术后,李永春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于年2月8日病逝。

“万万没想到他就这样走了,平时身体多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听到李永春去世的噩耗,他经常走访关心过的斑鸠村三望坪村民小组贫困户李克香泣不成声。

大学生村官卢晨露在李永春去世几天后,都一直平抚不了内心的悲痛:“我私下都是叫他‘李爸爸’,因为他平时对我都是像自己父母一样,总是给我关怀,虽然严厉,但都是为了我好。我们随时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他都会陪着我们,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我到现在都不能接受‘李爸爸’不在了这个事实,现在都像做梦一样。我们一定会好好把工作做好,不辜负‘李爸爸’的期望。”

“对待同事他是最好的搭档;对待朋友,他是最好的哥们;但是对家庭,他却不是‘好爸爸’‘好儿子’。”

李永春包保三望坪村民小组,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些老人和小孩子,一旦哪家有个三病两痛,出山一次都十分困难,李永春知道后,都会第一时间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去接老人小孩子到村卫生室看病,实在严重的,他还会送到镇上或是县里治疗。

“我们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打工,老人在家生病了都是李队长开车来接我家老人去输液,随时打电话关心孩子读书的事情,还来帮忙打扫卫生……”

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开会一家,是李永春挂包帮扶的贫困户,为了照顾留守老人和孩子,李永春多次上门服务,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三望坪的老组长吴开武说:“李队长来到我们三望坪村,经常带领群众集中开会商讨发展的路子,号召*员要起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

斑鸠村支书开永*是李永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见证者,多次劝说李永春工作不要太拼了,还是要抽点时间去照顾下家里的老人。

“李永春队长来到斑鸠村工作以后,有段时间他86岁的老母亲生病住院都是由家里的医院的,他都没有时间去看看老母亲,我一直劝他以调休的方式去看看。他说他没有时间回去,现在的工作很紧张,不允许他离开岗位。”

在威信县龙溪安置点,笔者见到了已故扶贫战士李永春的妻子魏仁芬。

魏仁芬和老公李永春都是扶贫干部。魏仁芬原在海子社区工作,后调整到龙溪社区,专门从事易迁群众的服务工作,一直在为易迁群众的事上下奔走,忙前忙后。

“看到这些儿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心里就很难过,他们就像是我的父母和子女,我要尽力帮助他们。”

在家里,李永春常常这样对妻子魏仁芬感慨。

“李永春读高二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挣钱供他上学。从小知道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李永春参加工作后,就一心要多为贫困群众办事,让他们的日子好一点。从他的一些照片,我看到他扶贫时满头大汗推车、干活,看上去很卖力,我也给他说,你身体不太好,还是要注意休息,可是他做不到。”

“那天,我接到他的同事的电话,说李永春晕倒了,我还不信,以为是同事在和我开玩笑。”

说到这里,魏仁芬泣不成声。旁边的社区干部递过去一张纸,她擦了擦眼泪。

“后来我又打过电话去,证实了。我当时就崩溃了。”

“后来才知道,为了完成走访二十户农户的工作,他连续四天四夜加班,每户人家每天要走两次,他完全是积劳成疾走的。”

“最后一次见面,他说回来买点牛肉去做给工作队员们吃,改善下生活。李永春平时喜欢做菜。当晚,他还端水给老母亲洗了脚,还劝说母亲每天不要太累,要注意休息,等扶贫工作结束了,一家人出去走走。没想到,他再也不能陪八十六岁的老母亲出去旅游了。”

“他走后,我不忍心告诉老母亲,我怕她受不了。儿子我也没告诉他真相,他正准备高考。我只给儿子说,爸爸生病了,医院,要孩子去看看,儿子一听当时就哭了,他可能已经感觉到了不祥。还好,儿子争气,尽管受此巨大打击,他还是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也算是对李永春的一种安慰吧!”

李永春牺牲后,威信县司法局选派了副局长文孝刚接过李永春队长的工作。

“纪念李永春队长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过接力棒,做到人走精神在,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红色扎西精神,如星星之火,在红色圣地威信的山山岭岭,在磅礴的昭通大地一路传承。

年2月10日,威信县委作出决定,追授李永春同志为“优秀共产*员”称号,并号召全县广大*员干部向李永春同志学习。决定指出:李永春同志一生对*忠诚,恪尽职守,23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是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是全县基层*员干部的优秀楷模、脱贫攻坚一线的杰出典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出了宝贵生命。

毛勇,昭通市永善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直坚守一线,走访群众,帮助挂包村解决了不少的实际问题。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毛勇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负责卡点查缉、路面巡逻、交通保畅、事故处理等工作。

疫情发生后,毛勇主动请战,他在“请战书”上这样写道:“疫情当前,人人有责,本人主动申请在*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

在抗疫一线,他在永善县溪务公路吴家河沟疫情防控卡点值守,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连续工作27天,共参与检查车辆余辆次,人员余人次,劝返车辆余辆。

年2月19日傍晚,务基镇回龙村发生一起摩托车交通事故,造成1人受伤、部分电缆线受损。正在附近吴家河沟卡点开展疫情防控的毛勇带领辅警冮云、陈炜前往处理。19时30分,在赶往交通事故现场途中,三人所驾车辆被山上突然滚落的巨石砸中,造成不同程度受伤,毛勇当场昏迷,后被紧医院救治。21时17分,毛勇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殉职,年仅39岁。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制服,多为群众做实事。”这话成了毛勇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从警14年来,他多次获评“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

在两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毛勇走遍了核桃村的山山水水,对自己挂钩帮扶的11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烂熟一心,完成了60余次入户调查,参与交警大队11批次遍访、回访,撰写驻村工作日记23篇。

年10月的一天凌晨,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村民张清勇从家里骑摩托车去县城的路上,摩托车冲下了深沟,当场昏迷。毛勇火速赶到事故现场营救,第一医院,张清勇保住了一条命。

“到现在,我都不相信,这么好的毛警官说走就走了。”

“毛警官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们一家人一辈子都感激他。”

听到毛勇牺牲的消息,张清勇悲痛地说。

“现在雪太大了,你们的车没套防滑链不安全,不能上路行驶,但不要着急,我来帮你们。”

年1月6日,永善县莲峰镇大荡村村民梁开友和几名亲友驾车赶集为病逝的父亲采办物资,在莲峰镇交警中队卡点被拦了下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毛勇带领同事开出卡点的皮卡车,火速套上防滑链,帮梁开友一家解决了采办应急物资的难题,让梁开友一家十分感动。

“那个总是笑嘻嘻、喜欢帮助人的毛警官怎么说走就走了,他还没抽过我一根烟啊!”

流着泪说这话的,是毛勇的帮扶户杨再堂。

杨再堂一家靠种地为生,有5个正上学的子女,属因学致贫户。为挣钱供孩子们上学,杨再堂打算搞养殖,但苦于没有垫本。为了帮助杨再堂一家渡过难关,毛勇主动帮忙协调,为老杨家贷到了5万元的产业贴息贷款。因为毛勇的帮助,杨再堂挺过来了,一家人过上了安逸的小日子。

青山为证,江河垂泪。毛勇同志被追记为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特别致敬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年9月10日,永善县举行毛勇同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奖章和荣誉证书转授仪式。受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的委托,市委常委马忠华代表昭通市委、市*府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毛勇同志家属转授奖章和获奖证书。

马忠华动情地说:毛勇同志的牺牲不仅是其家庭的重大损失,也是*法战线的重大损失,同时还是永善乃至昭通的重大损失。毛勇同志用生命谱写了*法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壮歌,用满腔热血唱响了人民公安、*法干警“撼人心恸、感天动地”的生命乐章。

陈健,这位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奎香乡寸田村的乡村医生,这个值得尊敬的90后姑娘,因为一场车祸,永远定格在27岁的花季。

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彝良县同全国一道,打响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照说,陈健家的困难是最大的,家里有高龄公婆需要服侍,还有一个3岁、一个刚满1岁的孩子需要她的爱抚。但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寸田村的7名村医承担的个居家观察对象更需要陈健的监测,接到任务后,陈健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抗疫一线,每天骑车和步行往返路程达50多公里。

“除了做好居家观察人员体温监测、上报日常工作表册外,陈健还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再忙再苦再累她也从不抱怨。”

寸田村*委书记陈星鹏的一番话,道出了陈健姑娘的日常。

灾难猝不及防。年2月12日12时10分,陈健、迟焕琴在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日常监测工作,返回村卫生室的途中,在寸田村漆树组的李家湾子,发生了交通事故,2人均受重伤,陈健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天15时45分去世。

一个年轻的花季女孩,就此停止心跳,永远离开了她心爱的父母和孩子,永远离开了爱她的和她爱的人们。

回忆起陈健医生的日常,寸田村卫生室所长彭德庆十分悲痛。

“第一天去给居家观察对象量两次体温,我们工作到22时,天上飘着雪、雾又大,陈健的家人打了几个电话来,说娃娃发高烧又没吃母乳,一直在哭。但她依然把工作完成后才回家去管孩子。”

“她有低血糖,工作忙的时候经常下午3点左右才能吃到午饭,但她一直克服困难。”

“陈健年考取护士资格证,年4月起就一直在寸田村卫生室工作,先后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寸田村有47个村民小组、1余人。陈健平时工作非常认真,她把辖区内每名孕产妇的预产期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并把它装在口袋里,随时打电话提醒孕产妇要注意的事项。”

范厚秀刚生完小孩没几天,是个高龄产妇,听到陈健去世的噩耗,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悲痛。

“小陈医生水平高,学问大,亲人样。她把我的事情都清楚地记在本子上,随时提醒我去做检查,问我的孩子脐带是否出血,一天要喂几次奶……我的事情她记得比我自己都清楚。”

年2月16日上午,陈健骨灰安葬仪式在其出生地奎香举行。村人含泪,亲人悲伤。疫情止住了村里人的脚步,不能聚众送行。但每一户人家,都打开了自家的门窗,目送陈健最后一程。在这个世代居住的古老村落,这也许是一场前无古人的送葬仪式,简朴,但却令人格外动容。毫无疑问,这场特殊的送葬仪式,已经载入了奎香这个小山村的史册。

陈健牺牲后,中共彝良县卫生健康局委员会作出《关于向陈健、迟焕琴2位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卫健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陈健和迟焕琴两位同志学习;年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追授陈健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陈健还进入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人员追授名单。

撒兰忠,倒在扶贫路上,是年12月29日早上。这个53岁、一直骑单车往返扶贫路的共产*员,来不及和妻子儿女和父母说声再见,就因为一场车祸,倒在了去往昭阳区乐居镇新河村开展扶贫工作的路上,永远离开了他至亲至爱的人。

太平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崔凤鸣说:“那天是12月29号,他跟我是一个组,我们6个人下去扶贫,我们只有一张公车,坐不下的情况下,他都是骑自行车。那天打电话给他,电话是通的,就是没有人接。在路上,我们局里面的蒋委员就电话通知扶贫队员,说他出车祸了,人可能已经不在。我们就紧急赶回来。到事发地长冲子,已是中午11:30左右。交警已经到了现场,只见他整个人都被一张塑料布盖着,放在路边。他的单车被一辆小车冲得稀巴烂,看着好惨啊。”

撒兰忠生前是昭阳区市场监管局太平市场监管所的所长,是个退役*人,于年3月进入原昭阳区工商局工作,先后在北闸、布嘎、永丰等多个乡镇工商所工作,曾任守望工商所所长、监察室主任、专职纪检员等职。

说到撒兰忠的工作表现,同事崔凤鸣赞赏有加:“我两个在一起几十年了,他平常对所上的工作非常认真,对同事也非常关心。”

“兰忠经常与贫困户促膝交谈,帮助农户打扫卫生等等,与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看到新河十四组曹玉权家室内因缺钱还未安装门后,他主动拿出元,让曹玉权购门安装。”

说到帮扶自己的干部撒兰忠时,贫困户曹玉权至今还念念不忘:“他来了之后,帮我买了沙发垫子,又帮我把门安好,他来帮助我打过谷子,他对我们太好的。”

新河村14组的贫困户田孟亮还清楚地记得,撒兰忠出车祸的当天早上,他还打电话给撒兰忠,问他困惑的一些问题。

“可惜了,我再也听不到他和蔼的声音了。”

“撒兰忠对我们挺好,他出事,我心里很难受。平时对我们都很好的,能帮助的都帮助了我们。”

说到撒兰忠的离去,崔凤鸣显得异常悲痛:“这么多年的老朋友、老同事就这么走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那天听到消息,同一辆车上的几个女同事当时就哭起来了。他身体状况应该是相当好的,每次体检他的各项指标都好好的,一样毛病都没有。他走了,大家好伤心。”

昭阳区市场监管局*委委员蒋玉琼也十分悲伤:“撒兰忠同志是我们单位一位优秀的共产*员,是一名优秀的所长。他先后在多个基层市场监管所担任所长。无论他在哪个岗位,他都能够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团结他所在所的干部职工,圆满完成局*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他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员、优秀公务员。他所在所的工作历来都是名列全局前茅。他现在虽然因公殉职了,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始终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员,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市场监管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肩负起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好全区的市场监管秩序。”

在单位,撒兰忠是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同志,撒兰忠多次被评为优秀*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员、优秀公务员。在家里,撒兰忠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做得一手好菜,经常在周末邀约一家人或者三朋四友小聚,为他们献上自己的好厨艺。在他车子的后备箱里,时常备有烧烤架和炊具,他常常选择节假日带上自己的家人,找个野外清静之地野炊。一家人其乐无穷,尽享天伦之乐。亲戚朋友都说,兰忠最热爱生活,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撒兰忠的妻子是一个新闻单位的领导,曾经做过多年的记者和主播,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公会因为一场伟大的扶贫攻坚工作,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告别。在老公出事后,她几个月缓不过气来,老公在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常常让她痛不欲生。但事已至此,回天无力,她只能默默地念着老公的名字,愿他在天之灵安息。愿他挂钩帮扶的贫困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陶飞,昭通市昭阳区炎山镇财*所负责人,因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任务繁重,超负荷连续工作16天,导致病情加重,于年2月12日凌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牺牲时38岁的陶飞,昭阳区人,中共*员。7年1月退伍分配到昭阳区最为边远偏僻的炎山镇*府工作,历任炎山镇水管站工作人员、炎山镇财*所出纳、炎山镇纪委副书记,自年4月起全面负责炎山镇财*所工作。

炎山镇是昭阳区距离中心城区最远的乡镇之一,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开车要近三个小时,要是冬天遇冰雪天气,根本无法通行,也是昭阳区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

说起陶飞的好,炎山镇*委书记周斌高度评价。

“陶飞为人很好,工作认真负责。”

“去年,陶飞就检查出慢性堵塞性肺炎,医院住院治疗,同事们也劝他赶紧住院治疗,但他总说等脱贫攻坚验收完成后再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1月23日,农历腊月廿九春节放假才回到家,陶飞原想利用假期好好陪5岁的儿子和古稀之年的父母。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接到镇*委根据防控疫情需提前返岗的通知,正在家中过春节的陶飞立即安顿好家中事务,毅然从昭通城里的家中返回公里外的炎山镇*府。”

“陶飞主要负责疫情防控期间全镇的资金及财务有效运行。由于炎山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群众居住分散,疫情防控任务繁重而复杂。”

2月11日吃完晚饭过后,已经超负荷连续工作16天的陶飞与镇社保中心主任杨江仍然值守岗位上。12日凌晨,陶飞出现一直咳嗽现象,杨江让他赶紧上床休息。

当杨江起身离开时,只听见陶飞说:“杨江,我流鼻血了。”

“接报后,我迅速安排镇司法所长钟明海和杨江一道将陶飞送往最近的镇卫生院急救。由于病情严重,虽经卫生院医生全力抢救,凌晨1点08分,陶飞还是牺牲在了防抗疫情岗位上。”

面对陶飞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笔者不忍直视。我知道,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将不得不承担起养育儿子的重担。这个十岁刚出头的儿子,从此失去了父亲,将独自一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还有陶飞年迈的父母,他们又将怎样安度自己的晚年,他们会不会时常想起,那个奋战在边远贫困山区扶贫和抗疫一线的儿子,那个鼻口流血倒在地上的可怜的陶飞。

我只在心中默念,陶飞,一路走好。在扶贫的路上,有你的同事接力。你的家人,他们都很坚强。来年的坟头,他们都会定时给你上香。

在乌蒙群山中,每一名扶贫干部,就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有干部的地方,就有一面有形和无形的旗帜飘扬在群众心中,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就踏实,就有了主心骨。正是有这样一批舍生忘死的扶贫干部,用他们的生命筑墙,垫底,把红*长征过昭通甘于奉献,勇敢向前,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旗帜般高高扬起,接力传承,才有了决胜小康的全面胜利。这些在扶贫一线牺牲的勇士,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好好铭记。

作者简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文学作品12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奖项。

学*史·话昭通

第期

出品单位

主管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文学故乡》编辑部

法律顾问

云南鹤原律师事务所孙健律师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