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入伏以来,脑出血和情绪中暑患者增多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7月的鼍城已经进入高温模式。伴随高温而来的,还有很多隐形的“健康杀手”。7月26日,医院急医院心理科了解到,近期接诊的脑出血、情绪中暑患者明显增多,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

▲△防范心脑血管意外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冬季,其实不然,夏季,特别是高温天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医院急诊科主任曾文告诉记者,近几日,急诊科已经接诊了四五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不乏30多岁的年轻患者。

“昨天下午,我们就接诊了一位脑出血患者,是一名34岁的男性。”急诊科住院医师谢灼宁说,患者文先生(化名)是一名业务员,长期在外面跑业务,既往体健,否认有基础病。当天文先生回到公司时突然出现肢体偏瘫倒地,同事发现后将其送到医院急诊科。谢灼宁说,医院时已经出现肢体乏力、嗜睡等症状,急诊头颅CT显示“脑血管畸形出血”。目前,该患者正在该院神经外一科住院治疗。

曾文介绍,高温天气下,人们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丧失严重,机体血液浓缩,血流阻力加大、心率加快,造成对脑部小动脉壁的压力增大。尤其是“三高”人群,更需要提防这个隐藏的“杀手”。

高温天气,燥热的外界环境还会引起人们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特别是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的老年人,若遭遇情绪激动,饮食、活动过度或不当等因素时,就会引起血压急剧上升,极易引发脑出血。

在夏季,如何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曾文表示,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生活作息要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尽量不要在高温天气下暴晒,注意及时、多次适量饮水,最好是淡盐水。避免“乍冷乍热”,比如大汗淋漓时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运动后不要直接喝冰饮等,以免导致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或血压急剧升高。

▲△注意避免“情绪中暑”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天,不光身体容易中暑,引发疾病,情绪也容易“中暑”,引发心理疾病。近日,医院心理科的就诊人次也有明显上升。

李叔(化名)是一名建筑工人,40岁出头,身体一向很好。今年入伏以来,他经常和工友发生争执,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发脾气,感觉烦躁、心慌、胸闷,医院检查,什么毛病都查不出来。

之后,李叔总感觉身体不舒服,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无奈之下,家人陪他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医生诊断为情绪中暑引发的焦虑症状,最后开了抗焦虑药,并让他休息些时日。一周后,复诊时的李叔又回到了精力充沛的样子。

医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刘忠发介绍,情绪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炎热环境中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因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造成的一组精神、心理症候群。在临床上,医生以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为其特征性症状,又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情绪中暑患者的性格大多有脾气急躁、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适应力较弱、追求完美等特点。

刘忠发表示,当人们感觉到高温、高湿带来的不适,最明显的表现是莫名心烦气躁、不耐烦、脾气暴躁,应及时进行干预,避免情绪中暑。

生理方面的干预措施,最直接的是远离炎热的外部环境,并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如饮水、淋浴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免骤热骤冷之下,出现着凉感冒。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糖、盐等物质,以防体内能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心理层面的干预措施,一是天热时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二是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森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医生特别提醒,情绪中暑属于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的工作范畴。如果人们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出现心情烦躁、易怒、发脾气等症状,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