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大事笑泪并存的背后,这堂必修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

一个11岁的男孩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家中4楼楼顶跳下。

经过几天的抢救,兄妹二人的命是保住了。

但哥哥脑出血,面部塌陷,眼睛保不住了;妹妹肺部受伤严重。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妹妹回答说:

“哥哥说在游戏中从楼上跳下不会死,就拉着我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

一句话让人后背发凉。也恰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了解不够,教育也存在很大缺失。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

“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一生”。

一部电影在热映,叫做《人生大事》,里面提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和孩子聊这个问题。

“外婆变成烟了”

故事是从一次入殓开始的。

小女孩小文与外婆相依为命,然而一天清晨,外婆却再也没能醒过来。

朱一龙饰演的殡葬师莫三妹(下称“三哥”)接手了这次入殓业务,他熟练地点香、诵经,再用热毛巾将逝者僵硬的关节捂热伸展。

就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小文从角落里拿着一把红缨枪冲了出来,大声质问三哥:

“你要把我外婆带到哪里去?”

自此,三哥和小文牵连了起来。

对于还不理解什么是“死亡”的小文来说,要找到外婆,就只能追着所有外婆的线索找到她。

她看到三哥把外婆装进一个盒子里运走了,于是她紧跟三哥、步步逼问、扯着他的衣服让他“还自己外婆”,甚至大闹别人的葬礼。

因为在她看来,外婆就在葬礼的那个“大箱子”里面,她要打开“大箱子”解救外婆。

小文这场大闹葬礼,直接点燃三哥的暴脾气,一气之下,指着烟囱对小文吼到:

“你看到那个烟囱没有

你外婆被烧了

变成烟了

飘到天上去了

不见了消失了

你以后再也看不到她了!

你明不明白?懂不懂?!”

人生的第一次死亡教育,来得如此残忍。

半知半解的小文忍不住嚎啕大哭,她终于开始直面外婆死亡的现实。

三哥的朋友们指责他说话太直,“没有童年”,然后安慰小文说外婆变成烟是因为去了另一个世界。

冷静下来的三哥也敷衍地撒了一个谎:“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

然而这个敷衍的谎言却成了小文的精神支柱。

她会在深夜一个人跑出门、坐在马路牙子上、抬头呆呆地凝视着天空,然后播放着电话手表里外婆的语音。

“吃饭了”、“早点回家”……那是她身边仅存的外婆的痕迹。

很多人的童年或许也有这样一个谎言:

死去的人并不是没了,而是变成了星星在天上守护我们,只要你相信,他们就在。

很多家长都会想: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告诉他们死亡的真相吗?

然而事实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自愈能力往往被我们低估了。

当后来小文,悄悄附在三哥耳边说出那句:

“你一直在骗我,我再也见不到外婆了”。

这一幕直接让人眼泪破防。

孩子们只是不会表达,并不是什么都不会懂。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引导一个支撑,需要被大人更好地教会:

生是怎么一回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

不避讳死亡,才是死亡教育的开始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自己的真实故事:

她儿子6岁时,她公公因为癌症去世了。

6岁的小朋友,已经对死亡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坚持要见爷爷最后一眼,却被她拒绝了。

她认为:儿子太小,看着爷爷去世及参加爷爷的葬礼太残忍,也不吉利。

于是她一直把儿子放在朋友家,全程没让儿子参加爷爷的葬礼。

这件事究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这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山口茜的故事。

山口茜和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厚,当她回忆起奶奶去世的经历时,一直都无法释怀。

在她5岁时,奶奶病重住院。

在奶奶住院期间,年幼的她只是懵懂地知道奶奶生病了,但是不严重。

因为每个大人都敷衍地告诉她:“奶奶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直到奶奶临终前,她被匆忙带到病床边。

看到呼吸微弱的奶奶,还有大人们沉重的表情,她感受到了一些异样,但她不明白这种怪异的气氛是因为什么。

同样也没有人告诉她,这是你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了。

直到几个月后,很久都没有再见过奶奶的山口茜,再三追问大人:“我们为什么不去奶奶家?”

迫于无奈的妈妈,这才告诉她真相:奶奶已经死了,再也见不到了。

▲《爱》剧照

山口茜崩溃大哭,她就这样失去了和奶奶一起面对死亡、好好告别的机会。

一直到她成年后,她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那种愤怒和绝望,那是一种比悲伤更加复杂、更无处释放的情绪。

哪怕是过去很多年了,朋友们也依旧不敢在她面前提及“死亡”和“去世”这类词眼。

因为她已经到了听到这些词就会面色惨败、精神崩溃的地步。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对小孩子隐瞒死亡的真相是对他们的保护。

避免让他们接触如此沉重的概念,是因为不想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可我们有认真去感受过孩子们的世界吗?他们是否真的需要这种所谓的“保护”呢?

死亡不是真正的告别,忘却才是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主人公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之后的故事。

整个故事围绕着爷爷变成幽灵之后,艾斯本帮助爷爷共同寻找忘记的事情为主线,

依次回忆爷爷生前的生活,最后回到爷孙之间温馨的过往。

虽然讲述的是死亡,但整个故事都是温暖而充满爱的。

绘本中艾斯本的爸爸妈妈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

妈妈对艾斯本说:“爷爷去了天堂,变成了天使。”

而爸爸是这么说的:“爷爷到地下去了,最终会变成泥土消失掉。”

我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再结合书里的情节,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死亡与亲人之间的爱。

还有一部动画电影叫做《寻梦环游记》。

它通过讲述一个墨西哥小男孩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再现了“亡灵节”这个墨西哥人祭奠去世家人的传统节日。

整个故事讲的就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那个亡灵世界中,主角米格认识了流浪音乐人埃克托,后来他才知道埃克托是自己的曾曾祖父。

埃克托告诉米格: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有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里消失,这叫做终极死亡。

他希望米格可以带着他的亡灵重返人间,这样他就能通过万菊桥去看望自己的女儿Coco。

米格回到人间后,赶紧去看太奶奶Coco,他拿起吉他唱起那首“Rememberme”。

熟悉的旋律让太奶奶暗淡的眼神里突然散发出童真的目光,她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记起了小时候为自己唱歌的爸爸。

原来她从来没有怨恨过爸爸,爸爸写给他的家书她一直都偷偷的保存着。

网友评论说:

“从埃克托快要消失就开始哭,一直哭到散场,回家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哭,我想念我的爷爷奶奶……”

“在见到冥界的第一眼我就很难过了,如果冥界真的比人间美得多的话,我心中对于亲人的离开好受了很多。”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

孩子5岁时,她们饲养了两只仓鼠。不久后,就有12只小仓鼠出生了,可是并非全部都能活下来。

这时她告诉孩子,大自然的生命,并非必然能存活下来的。

生死属于自然规律,就像花开花,叶生叶落……

之后两年,仓鼠陆续死去,她们陆续给仓鼠举行了“丧礼”。孩子见证了仓鼠从生到死的过程,便也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

育儿专家张雪峰说:

“生命教育应当尽早地进行,让孩子正确地直面死亡,懂得生死的含义之后,才懂得对世间万物的珍惜。”

理解死亡才能珍视生命,直面死亡才能懂得生的可贵。

你小的时候有没有面临过亲人的离世?大人们又是怎么跟你解释的呢?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向孩子描述死亡这回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