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作为卒中的主要形式,依然是现今预防、治疗的重点。AIS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血管再通方法主要有静脉注射rt-PA溶栓及以机械取栓、颅内动脉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及风险难以早期预测。为了能早期迅速、准确地预测血管再通后的效果及风险,近年来诸多学者相继研发出多种用于预测血管再通预后及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本文对近年一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01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及出血转化评判标准
目前对于AIS早期血管再通治疗预后的评判标准尚未统一。既往研究多以90d时患者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作为评定卒中患者结局的标准。mRS评分0-1分、BI≥95分或mRS评分0-2分、BI≥90分作为预后良好的评判标准;90d时患者mRS评分2-6分、BI<95分或mRS评分3-6分、BI<90分或接受静脉溶栓后mRS评分5-6分为预后不良的评判标准。
静脉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HT是指在AIS患者发病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出血性卒中。HT根据影像学表现中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可将其分为脑血肿形成和出血性梗死;又可根据有无临床症状恶化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intracranial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目前常用的sICH定义包括以下3种标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卒中静脉溶栓研究标准、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II(EuropeanCooperativeAcuteStrokeStudyII,ECASSII)标准和静脉溶栓安全实施监测研究(SafeImplementationofThrombolysisinStroke-MonitoringStudy,SITS-MOST)标准。sICH在各标准的具体定义为:①NINDS标准:血管再通治疗后36h内出现任何临床恶化的表现,同时CT显示脑出血;②ECASS-II标准:血管再通治疗后7d内相对基线或最低NIHSS评分增加≥4分,CT显示脑出血;③SITS-MOST标准:血管再通治疗后22-36h内相对基线NIHSS评分增加≥4分,CT/MRI显示有占位效应的血肿。
02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预测评分
2.1NIHSS评分NIHSS评分于年问世,该评分早期主要用于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后续研究证实NIHSS评分与AIS的预后及血管再通治疗后sICH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们在NIHSS评分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使其对新型治疗方式预后预测更加准确,如年JunyaAoki等基于NIHSS评分结合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onset-to-treatmenttime,OTT)评价了该改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对日本10个卒中中心的rt-PA溶栓患者的数据分析得出该评分的计算公式:NIHSS-timescore=初始NIHSS评分×OTT(h),当分值≤20分时提示预后良好,≥40分时提示预后不良。此外,KenichiTodo等也对该评分在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人群中进行了预后验证,证实NIHSS-timescore预测血管内治疗患者的预后准确性良好(OR0.,95%CI0.-0.)。
2.2ASPECTS和pc-ASPECT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模型于年问世,是基于Alberta卒中项目研发的一种以NCCT为基础的AIS早期CT评分,评价AIS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性改变,是一种简单、可靠、系统化的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溶栓效果和远期预后,进而对溶栓病例进行早期选择。ASPECTS评分是一种半定量的预后评价指标,通过评估AIS早期缺血改变预测患者临床结局,效果等同于临床使用的NIHSS评分。早期研究发现ASPECTS评分与预后呈负相关,并在后来的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ASPECTS评分<6分提示预后不良及溶栓后发生sICH可能性大。对于接受rt-PA治疗的患者,ASPECTS评分分值较高时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后续相关研究证明该评分在CTP和多模式MRI的DWI、PWI中也适用,且对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预后及出血转化的评估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后来,研究者们又研发出专门针对后循环的ASPECTS评分(posteriorcirculationASPECTS,pc-ASPECTS)。pc-ASPECTS评分对双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双侧枕叶各赋予1分,脑桥、中脑各赋予2分。VolkerPuetz等证实,基于CTP的pc-ASPECTS评分更有益于探查后循环缺血组织,以预测急性基底动脉梗死患者的功能结局及死亡概率。此外,文献报道基于多模MRI影像的该评分能更加有效地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是独立预测因子。
2.3HAT评分溶栓后出血(hemorrhageafterthrombolysis,HAT)评分是年由哈佛医学院学者M.Lou等提出,总分5分,纳入变量包括糖尿病史/基础血糖超过11.1mmol/L、治疗期NIHSS评分及发病后首次头颅NCCT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低密度面积,该评分只用于前循环,结果显示HAT评分得分越高,sICH发生率越高,HAT得分为0、1、2、3和3分的患者,其sICH的发生率分别为2%、5%、10%、15%和44%;同时研究表明,该评分对90d预后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其得分与90d的不良结局风险呈正相关。
2.4SEDAN评分SEDAN(ugar,earlyinfarctsigns,denseartery,ageandNIHSS)评分年由DanielStrbian等提出,用于评估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作者研发该评分是基于一项队列研究,共纳入例患者,纳入基础血糖、CT早期梗死征象、年龄、NIHSS评分共4项内容,总分6分,研究发现SEDAN评分与AIS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呈近似线性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7。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纳入了足够数量的后循环梗死的患者显示该评分对后循环梗死的预测仍有效。
2.5ASTRAL评分洛桑急性卒中登记分析(acutestrokeregistryandanalysisofLausanne,ASTRAL)评分是年由瑞士洛桑佛多斯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学者提出,包括年龄、NIHSS评分、到院时间、视野缺损情况、急性期血糖和意识水平共6个评分项目,计算过程相对简单,且不需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模型最初主要用于未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的预后评估预测,后续研究表明该模型对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预测也有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对该评分模型的研究较为热门,多次验证了该评分的准确性。
2.6DRAGON评分DRAGON(denseartery,mRS,age,glucose,onsettotreatmenttimeandNIHSS)评分年由芬兰D.Strbian等对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梗死患者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涉及变量包括卒中前mRS评分、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入院头颅CT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及早期梗死征象、年龄、入院时血糖水平、发病时NIHSS评分,总分10分。该评分纳入发病前的mRS评分,使预后评估效果更加准确,研究表明该评分与静脉溶栓后90d预后有高度相关性,其分值越高,预后越差。GuillaumeTurc等对DRAGON评分优化,加入DWI-ASPECTS,使该模型预测效果更加准确。
2.7Stroke-TPI评分卒中溶栓预测模型(stroke-thrombolyticpredictiveinstrument,Stroke-TPI)为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研究者基于NINDS1-2、阿替普酶急性非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AlteplaseThrombolysisforAcuteNoninterventionalTherapyinIschemicStroke,ATLANTIS)A和ATLANTISB、ECASSII共5个研究研发的应用于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预后良好预测模型和预后不良预测模型,模型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年龄、收缩压、糖尿病、男性、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发病时间窗、ASPECTS评分等。其中,预后良好预测模型内部验证C值(等同于ROC曲线下面积)为0.79,预后不良预测模型C值为0.78(临床模型)、0.79(临床模型+ASPECT评分)。该评分预测效能较高,但涉及变量多、计算公式非常复杂,需要使用专用的机器进行计算,无法在临床上快速方便地使用。
2.8MOST评分卒中溶栓多模式结局(multimod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