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历史高位的就诊量,大家上下齐心,争分夺秒救护患者,把平安和健康带给了他们。
院内奔跑的“”
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急诊量也达到了高峰——最大日就诊量超过了人次,是平时工作量的3倍。
为此,医院麻醉科组织起一支高年资医师组团队,负责对全院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团队医护人员全天24小时即刻响应,成为奔跑在院内的“”。
“麻醉科!我们内科要插管!”
“麻醉科,病人情况有点重!准备要输血!快!派人来置深静脉!”
“麻醉科啊!这里是哈密路,我们有个病人要插管,请你们快过来吧!”
“麻醉科,这里是55区,刚送来的一个老人,发烧好多天了,外周打不上,请快来做个穿刺!”
……
不仅能协助兄弟科室进行重危病人的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等工作,而且在无创或有创通气患者的管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稳定、重要脏器的保护和监测、危重患者的快速筛查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就是麻醉科医生的最大“优势”。
这天,是高年资麻醉医师组王跃*、徐珂嘉、苏喆值班。从拿到值班手机的那一刻起,电话铃就一个接着一个……
一个上午做了6个深静脉置管,2个气管插管,从重症监护室到住院病房,再到哈密路院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很多病人都是高龄老人,病情变化很快。这时候能开放一条生命通路就尤为重要。”麻醉医生徐珂嘉说。
“下午我刚接到电话去55区完成了一个深静脉穿刺,路过53区时就被里面的医生叫住了,让我帮忙插管。”麻醉医生王跃*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的工作量是他们平日的3倍。
“每一通呼叫支援电话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急需救援的生命。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能救一个是一个!”麻醉医生苏喆说出的,也是团队每一位医生的心里话。
匆匆忙忙说完几句话,他们的身影又开始轮转在手术室、支气管镜室、无痛胃肠镜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室、抢救室里。
“”上的同仁医生
12月下旬,上海市卫健委扩容急救队伍,医院也陆续派出医生支援市医疗急救中心。
医院麻醉手术科医生张*、麻醉手术科主治医师李慧和耳鼻咽喉科医生岳磊便是其中的成员。
张*的第一个夜班,就让他刻骨铭心。
下午2点,接报:路人报警一位老人跌倒,头外伤,出血量较大。接单后,张*所在的救护小组火速赶到现场,现场民警告诉他们,老人是一位孤老,目前还在查家属信息。
“我立刻观察老人的呼吸心跳,仔细查看头部伤口,用大量纱布止血,并把他抱上担架。”张*回忆道,上救护车后,老人情绪略显激动,医院。
此时,张*一边按住老人的伤口,一边询问着老人家属情况。“我一个人住,儿子不在身边,平时都是我一个人。今天自己去超市,不知怎么搞的,摔了一跤……”
一路上,张*不停地安慰老人,到医院后与急诊医生交接并把老人护送进清创室,看着他安静地接受治疗才放心离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此时,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这天晚上9点20分,值班中的李慧突然接报:一位老人低热,呼吸心跳不稳定,需要紧急送医。
和同伴带着担架爬上六楼,敲开门,老人的女儿像看到了“救星”一般:“我妈情况不好,发了好几天烧,拜托医生救救她啊!”
迅速为老人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后,发现老人呼吸不稳定、低热,且血氧饱和度很低,急需送医。于是,三人小组合力把老人从楼上安全地抬上救护车,医院。
“准备离开时,医院抢救室病床上的老人再三向我们双手作揖,表示感谢,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李慧说,虽然那天忙得彻夜无眠,夜班加上晕车导致身体异常难受,但每每看到病人和家属感激的目光,那份职业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一位呼吸科医生的一天
这是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海峰的一天,也是众多同仁医护人员的一天。
早上7点钟,医院,病房大楼沐浴在金*色阳光之下,宛若披了一件金色的战袍。这里,就是他“战斗”的地方。
7点30分,早交班时,杨海峰与前一晚的夜班医生刘永峰交接,虽然一个夜班下来刘永峰医生看起来疲惫不堪,但还是耐心细致地把所有住院患者的诊治要点、交接重点等,全部仔细地记录下来,方便今天接班的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情况。
交接班结束后,杨海峰团队在电脑前,开始讨论研究每一位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仔细阅读每一张肺CT片子,逐个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上午9点,开始病房查房。
88岁的陈阿婆因新冠感染住院,经过几天治疗后体温正常且神志转清。但这天早上,阿婆突然开始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
考虑到阿婆有肺癌病史,杨海峰当机立断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训练她俯卧位通气。
“阿婆,刚刚带上去有点难受,你要配合好啊……”陈甜甜医生一遍又一遍地安慰和劝说着。慢慢地,阿婆能够很好地配合呼吸机后,她的呼吸也逐渐稳定下来,血氧饱和度也上升到了97%,情况稳住了!
查房结束时已是中午12点,杨海峰看了一眼手机,有3个未接来电了,都是妻子打来的。
“女儿也阳了,高热39度了,怕冷,想冲个热水袋,我也有点吃不消了,冲热水袋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手也烫了个大水泡……我们都吃过药了,你中午要抽空吃饭……别担心我们……”听到妻子原本就沙哑的声音中带着哽咽,杨海峰除了“嗯,嗯”地应着,更不敢多说什么。挂了电话,他沉默了许久,感觉眼泪已经在眼眶里不争气地打转了。
下午2点11分,刚刚扒了几口冷饭后不久,病房的呼叫铃响了起来,病区护士汇报:32岁青年男性,高热,家中昏迷,抗原阳性,送发热门诊,直接就送进病房了。
杨海峰和团队成员快速到位。护士马上开放几路静脉,快速输液扩容、升高血压,杨海峰则努力分析患者昏迷的原因:结合他的病史,这位患者存在“垂体危象”的可能,合并感染性休克,马上请了内分泌内科等相关科室医生紧急会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积极抢救,患者的血压上升到正常范围了,总算转危为安。
傍晚5点半,杨海峰再次接到紧急电话,原来是神经外科转入一位脑出血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吸痰清理气道,留置胃管及导尿管,深静脉置管,高流量吸氧,并调整抗生素。”终于,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8%,气促也有了缓解。
晚上7点半,杨海峰踏上了回家的路。走在熟悉的道路上,疲惫的他觉得脚下有点飘,还有些蹒跚,但回想着今天的一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一切都值得!
猜你喜欢
原标题:《面对历史高位的就诊量,医院争分夺秒救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