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帕1岁啦!
年2月8日,小芙姐推出《小帕讲故事》系列科普。时节如流,一晃小帕已经1岁了。还记得吗?《小帕的前世今生》荣登《小帕讲故事》的第一篇。今天,借小帕生日之际,我们聊一聊小帕今生的旅程。
我们知道,帕金森病是一种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神经变性性疾病,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最为复杂,包括睡眠障碍、嗅觉障碍、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痴呆、幻觉、精神症状、出汗异常、疲乏、疼痛、性功能障碍、便秘等等。
那么,这些五花八门、不搭噶的症状,怎么都会汇聚在小帕身上呢?又是在小帕旅程的哪一站出现的呢?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必须要深究一下小帕的病理改变了!
说到小帕的病理,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缺失、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和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沉积。
首先,我们要明确,黑质致密部的改变并非小帕病理改变的起点。而α-突触核蛋白在全身多系统的沉积,注定小帕的旅程一定不简单。
为直观起见,请先看下图:
从上图可知,在我们诊断帕金森病前10-20年,小帕的病理改变就悄悄发生了,罪魁祸首就是α-突触核蛋白。
根据Braak病理分期学说,α-突触核蛋白聚集起始于脑干、嗅球,并逐渐向上发展。
1期|
在小帕确诊前20年,肠道神经丛、嗅球、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背核)部位即可受累,出现便秘、嗅觉障碍的症状。
这正是小帕最早出现的运动症状。
2期|
随着时间推移,α-突触核蛋白聚集逐渐向上发展到了脑桥(蓝斑、中缝核尾部、大脑网状结构),以上部位都是产生和维持睡眠的中枢。此外,受累的还有脊髓灰质。
所以,这一时期,经常会出现睡眠障碍、抑郁、头痛、运动减少、情感障碍等。
3期|
由脑桥继续上移,逐步影响到中脑(黑质致密部)、基底前脑(巨细胞核)、边缘系统(杏仁体的中央核),从而出现体温调节障碍、认知改变、抑郁、腰背疼痛等症状。
一般是在小帕确诊前5年左右。
4期|
影响到边缘系统(杏仁体基底外侧核和副皮质核等)、丘脑(板内核)、颞叶皮层等。
小帕出现各种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等等,我们也称为纹状体期。
5期|
病变影响到高级感觉联合区新皮质和前额叶,一般在小帕确诊后10年左右,出现各种运动波动,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现象等,还有明显的疲劳。
6期|
病变发展到一级感觉联合区新皮质和运动前区,大约在病后15—20年,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如精神错乱、视幻觉、痴呆等。
这就是小帕的旅程,从小帕确诊前10-20年,再到确诊后15-20年,各种症状粉墨登场,漫长而繁杂,很具有迷惑性。
通过结合病理,了解小帕的全旅程,小芙姐希望大家不再被“乱花迷眼”,而是能够“一日看尽长安花”!
作者介绍:吴玉芙、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运动障碍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及各种神经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等的诊治。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