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气温直线下降,又到了卒中的高发季节。山西晚报记者医院了解到,11月份以来,我省脑卒中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而这种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一旦发病非常凶险。专家提醒,抢救卒中患者,时间窗非常短,一定要早识别、早呼救、早确诊、早治疗,卒中病人就医切勿舍近求远,因为“时间就是大脑”。
A52岁男子急性脑梗死紧急取栓转危为安
“说个不能动一下子就啥也不知道了,医生说要再晚来一个小时,估计就活不成了,亏得家里人警觉性高,又找对了医生。”12月21日上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吴先生回忆起这两天的经历,感慨不已,他笑着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昨天上午做的手术,下午时这一边手脚就能动了,要不是输液,应该也可以下床活动了。”
原来,恰逢周末,52岁的吴先生和往常一样,和爱人去公园锻炼,9点左右,准备回家时,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左侧手脚无力等症状,爱人觉得蹊跷,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吴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经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医生判断吴先生是急性卒中发病,经评估符合静脉溶栓指征。于是,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医生为吴先生做了静脉溶栓手术,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该院急性血管开通团队对吴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进一步评估,认为吴先生是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有血管开通的指征,与家属详细交流了手术的风险及获益后,医生给吴先生进行了取栓手术治疗。
手术非常顺利,大约半小时就取出了堵塞在左侧大中动脉的血栓,术后患者左侧肢体即开始有所活动。
“如果按照以往的治疗,溶栓效果不好,这个患者很可能会失去生命,运气好的话也可能会瘫痪在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血管组组长孙雅轩介绍,长期以来,静脉溶栓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脑梗死超早期救治方法,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溶解血栓、开通血管,在包括我国、美国及欧洲等全球范围的急性期救治指南中,都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推荐。但是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由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有限,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有效性证据的不断增加和指南的推荐,取栓治疗在国内逐步得到认可并快速推广,但在我省,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并不多,已经开医院也少之又少。医院神经内科孙雅轩团队是省内最早开展此项治疗技术的团队,累计完成手术例数已达到余例,在省内领先。且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与国际国内同行相仿。
B我国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总体脑卒中发病风险为39.3%,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大约会有2个人罹患脑卒中。《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年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
除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脑卒中的高致残率也不容忽视。有3/4的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有40%的病人重度残疾。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加重了患者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可能性,也为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
那么,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过去,大家一说脑梗,觉得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得的,医院这几年接诊的情况来看,发病人群有明显年轻化趋势,最小的才十多岁。”孙雅轩介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低于发达国家(75岁左右)。从年龄结构上来看,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这可能和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在男性中更为流行相关。”孙雅轩说。
研究表明,造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主要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一项针对全世界32个国家的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90.7%的脑卒中与以上10项干预性危险因素相关。其中对于我国人群,该10项危险因素与94.3%的脑卒中发生有关。此外,空气污染、偏头痛、妊娠期和产褥期等不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