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口述支援急诊的外科医生义不容辞,但也担心
TUhjnbcbe - 2024/10/22 16:33:00
白癜风袪白 https://m.39.net/pf/a_6985653.html

·其实我们在临床的年资都挺高的,对基本的看病流程都比较熟悉,但是在急诊内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内科医生那么熟悉。心里总觉得有点没底,希望不要出现什么差错。有的病人看起来只是发烧、肺炎,但实际上可能还伴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不能漏掉,也不能误诊,诊疗上要做到心里有数。

口述者:医院外科医生

医院周末(年12月24日、25日)发的通知,招募其他科室的医生支援急诊,要求最好是刚刚感染过新冠,而且症状比较轻的医生。大家报名,每个科室上报1-2个人,医院进行统一的安排。

我已经感染过了,大概一周左右,觉得身体还可以。本来是我们科的另外一个同事去支援,但他觉得有点心悸,半夜临时跟我说了相关安排,我就顶上了。今天(12月28日)是我支援急诊的第一天。

我是外科医生,现在我们科室择期的手术都暂停了(注:择期的手术指手术时机不致影响治疗效果,容许术前充分准备或观察,再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施行的手术),外科的病房也在腾空,因为未来新冠重症病人可能大幅增加,到时候就把这些腾空的病房改建成重症病房,过渡一下。现在外科医生相对来说轻松一点,所以如果没有手术,也没有其他特殊的事情,医院就希望我们去急诊,发热门诊,或者ICU帮忙。

担心漏诊、误诊

我在科里年纪相对比较小,觉得义不容辞,不能让几个年纪相对大一点的主任去,但也还是有点忐忑。我自己是想休息的,我的小孩还很小,我担心自己在急诊感染新的病毒,传染给他。我自己身体刚刚好,还有些咳嗽和乏力。我跟家里人也不敢说太多,如果和父母说我去急诊上班的话,他们也会担心,我爸妈以为我还是在原来的科室上班。

急诊的活分为两种,看台面的和接救护车、看抢救室的。看台面的意思是,病人自己挂号进来,能自己走到急诊室的桌子前面,也就是说,接触到的病人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所以病情相对来说轻一点。专门接救护车和看抢救室的医生大多是急诊室原来的医生。有时候可能一下子三四辆救护车一起来,抢救室里则会有前两天留下来的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所以需要急诊经验更加丰富的医生。

我们过去支援的医生,以看台面为主。我们看的是内科的台面,但是过去支援的医生中有一部分是外科医生,包括我也是。其实压力挺大的,一方面是人很多,工作强度比较高。平时看急诊,手脚快一点的话,在一段时间能够把一部分病人看完,至少你可以看到队伍的尾巴在慢慢减小,但现在看不到队伍尾巴减小,病人在不停地增加,源源不断地有人挂号进来。医院比较小,现在挂号一天大概个左右,已经是平时的好几倍了。

另一方面,我本来不是内科的医生,有点担心医疗效果。其实我们在临床的年资都挺高的,对基本的看病流程都比较熟悉,但是在急诊内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内科医生那么熟悉。心里总觉得有点没底,希望不要出现什么差错。有的病人看起来只是发烧、肺炎,但实际上可能还伴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不能漏掉,也不能误诊,诊疗上要做到心里有数。但是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全面地接受这些培训,所以其实也挺难的。就像急诊主任说的,急诊要面对的病比较杂,真的要给大家都上一遍课,或者重新讲一遍,也不是很现实。我们大致统一了诊疗方式,比如说心脏病怎么治疗,该查哪些东西,哪些东西不要漏掉,遇到什么样的重症患者应该叫哪些人等等。

从医院的角度,情况还是在可控的范围里,在比较危急的情况下,有其他的相应的中心可以治疗病人。比如患者如果出现急性的胸痛,可以去胸痛中心,如果合并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可以去神经内科。那些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或者是暂时无法分类的,我们在急诊内科要先处理起来。我现在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问一下对面的内科医生,或者急诊室原来的医生,尽量避免诊疗出现问题。可能过一段时间,等我适应了之后,会好一些。

能想到可以放床的地方都放满了

我去了之后觉得蛮震撼的,病人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急诊停这么多留观的病人,基本上已经没有办法下脚走路了,每一个诊室的门口都已经放满了床,能想到可以放床的地方都放满了。医院病人更多,他医院的外面,氧气瓶也放在外面,露天治疗。医院的救护车也没有停过,病人也24小时都没有断过。

今天我见到的病人大部分是肺炎和咳嗽的指征,有一些人担心在家里拖着会变成重症,到时候抢救更加不及时,希望来做CT,抽血,检查一下。其中有一部分病人症状比较轻,回去休息或者吃口服的药就可以了,但也有一部分病人确实氧饱和度比较差,CT发现肺部渗出比较多,虽然不至于到“白肺”,但是也不像原来只是纯上呼吸道感染,还有些病人之后可能合并细菌性的肺炎。

有一些病人出现了需要留观的指征,但是最后都不一定能留观,因为没有地方了。我们就给他们开了(留观的治疗建议),后来拿了氧气瓶来,至少给他们吸个氧。原先那些墙上的氧气口都已经用完了,我们现在都是临时拿新的氧气瓶给病人吸氧。医院都是这样的情况,急诊蛮有压力的,早上看的病人还是前一天半夜挂号的病人。

今天有一位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本来好好地坐在那,忽然整个人就没力气,“瘫”下去了。他家人这时候刚好出去办相关的手续,不在身边,我们几个人就把他抬到床上,查了生命体征。他的氧饱和度其实还可以,但是血压特别低,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了,可能平时血压也不是很高。

维持秩序也是一个难题。有的病人会有情绪,表现得很烦躁。医院的病人一般是本来症状就已经比较严重的病人,医院排队要排2-3小时,而且急诊室里没法保持很好的秩序,比如有些人过来做CT检查,检查完后回来,应该排在哪里?如果排到队伍的最后面,就要再等2-3个小时,所以我一般会让他们直接排到最前面,但这时候原来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就会很着急。这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看几个复诊的,再看几个初诊的。

会有心累的时候,但是这种累也不知道要怎么说。大部分病人还是能理解的,但也会碰到没那么讲道理的人,医院的制度或流程不合理,或者抱怨国家政策,但这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医生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能在一个范围里尽自己的力量把病看好。我们手里能开的药也不多,有时候(看病)看着看着,药没有了。尤其是单纯针对病毒,其实没有什么药可以用,大部分只能等病人自己免疫力提高,清除病毒。我们做的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支持,一般都是对症进行治疗,如果低氧,就给病人吸氧,合并细菌感染,就用抗生素等。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但我们还是要跟病人不停地重复这些解释。我看其他同事压力也挺大的,我还没有完全接触到所有的压力。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局面稳定下来

我目前觉得,现状有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马上要过年了,但我们现在的排班完全被打乱了,相当于要按照急诊的节奏重新排班。我们原来在自己的科室的排班相对比较有规律,我们自己会有一个预期,能知道自己年初几会值班,可以在家里面安排聚会或者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们在急诊轮班有两种方式,之前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是一班,晚上8点到早上8点是另一班,这样轮班强度太高了,明天开始可能改成8小时轮一班。但这样也会有问题,第一班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下一班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接着是晚上12点到早上8点,半夜12点回家不方便,路远医院里。

其实大家还是有点“牺牲”的,但是也都没有那么计较。现在在急诊,感觉大家是在一起面对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尽量相互帮助,能出一点力就出一点力,尽量把这个困难的现状克服。

医院允许感染的医护人员休息,包括周六、周日在内,可以休息5天。医院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可能你感染了没几天,但是因为实在没有人了,医院还是会打电话找你回去上班。休息5天其实也还是不能完全恢复好,很多人都在带病上班。今天跟我一起上班的一个同事就一直在咳嗽,咳得比来看病的病人还频繁,基本没有停过,讲话也讲不出。诊室里面很吵,有些病人听力也不是很好,医生说话要比较大声,但是又要戴口罩。

很多医护人员是刚刚感染过,或者没有感染,但待在急诊里面可能上两天班又发烧了,陷入了恶性循环。(医护人员的)人数少了超过一半以后,事情就越来越“讨厌”了。因为人越少,剩下的人就越累,越容易生病,人多一点的话,大家还能相互分担一点。现在急诊的很多护士,原来也不是急诊的,都是其他各个科室调过来的,也要重新磨合,重新学习一些急诊的“套路”。情况还是挺吃力的,士气也不是很高涨。

我们现在还没有时间去协调这些事情,把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整个局面稳定下来,把排队的病人看掉,保证没有出现一些重大的恶性事件,比如本来应该能够救治的病人,最后没能救治成功。

大家都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组织方式、运筹方式,但是没有办法停下来,只能在运动当中去调整。现在就希望感染到达峰值以后能够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感染的医护人员慢慢地恢复,返岗的人,尤其是有治疗新冠的经验的医护人员多一点。也许坚持过这一个礼拜或两个礼拜以后,能看到一点希望,大家慢慢地可以把事情做得再好一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述支援急诊的外科医生义不容辞,但也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