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有什么区别如何预防
TUhjnbcbe - 2024/10/29 14:07:00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都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都是一旦发病都比较严重的脑血管病,死亡率高,预后往往也会造成肢体行动障碍、语言障碍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说这三个问题有没有区别,其实从脑血管疾病概念来说,需要治疗干预的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都属于脑卒中的问题,前两种属于缺血性的脑卒中,而后一种属于出血性的脑卒中,具体的区别,我们一起来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和脑血栓的概念,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也不必非得区分,不管是动脉硬化形成的血栓,堵塞脑血管,还是外源性的静脉血栓的栓子或房颤产生的心源性的栓子最终进入脑血管,引起脑血管的梗塞,其实都可以叫做脑梗塞,也可以成为脑血栓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脑动脉硬化程度不断加重,最终由于血管的硬化狭窄导致的梗塞,通常不会叫脑血栓,而是应该叫做脑梗塞,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造成脑血管堵塞,影响脑部供血,从而影响脑部健康及功能,进一步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受限、偏瘫、失语、昏迷等大脑功能受损的相关症状。

想要预防缺血性的脑卒中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如果不积极控制,斑块逐渐发展,由小变大,由稳定状态发展为不稳定状态,当斑块出现破裂时,就会引起凝血反应,使凝血因子聚集成团,形成血块堵塞脑血管(有时候可能是心血管引起心梗),就会形成脑梗塞的问题,如果狭窄程度严重,几乎闭合,影响脑部供血,同样也属于缺血性的脑梗塞情况。想要做好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改善,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好三高的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都要控制好,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风险情况,对于一些有较高风险的朋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进行脑血栓的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问题,主要是血小板的聚集,因此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除了注意动脉硬化的控制以外,房颤等心源性疾病导致栓子脱落,产生心源性脑卒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问题,当出现房颤时,心房内的血液会在极快速的心率下形成涡流,从而形成小的栓子,粘附在心脏的内壁,当房颤结束,这些栓子如果脱落,跟随血液循环进入较为狭窄的脑血管,同样也会引起脑血管的堵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问题,对于此类栓子的预防,一方面要控制好心率,减少房颤的发生几率,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射频消融术来改善房颤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抗凝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抗凝治疗主要针对的是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抵抗作用,从而减少房颤、静脉血栓带来脑梗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等。

还有一种“脑梗塞”问题,叫做腔隙性脑梗,这种问题一般甚至脑部的微小血管出现梗塞的情况,一般不影响脑部功能,也没有症状,往往是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的一种生理状态,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不会造成脑功能的损伤,因此也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干预。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又叫出血性脑卒中,一般是由于脑血管硬化或钙化严重,或某些脑血管畸形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脑血管出现破裂,出现出血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脑部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一般起病迅速,而且病情危重,预后也比较差,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出现比例约为25%~30%左右。

除了脑血管自身疾病带来的脑出血以外,大多数的脑出血都与动脉硬化,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一些外界的生活因素往往也会成为导致脑出血的重要诱因,比如有些本来就有高血压问题,脑血管硬化又比较严重的朋友,因为情绪激动,或者突然的愤怒等巨大的情绪波动,引起血压的一过性升高,就可能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而猛然用力,过度用力排便等情况,也有可能会引起脑出血的发生。

想要控制好脑出血风险,为大家总结以下四点——

1.控制好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失去弹性,是脑出血的生理基础,因此,首先应该控制好这方面的问题;

2.控制好血压水平,一般说来,如果能够把血压平稳地控制在/80以下,可以大大减少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3.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诱因,主要是不要因为一些生活因素,导致自己的血压突然骤升,从而诱发脑出血的发生;

4.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朋友,脑出血的风险都会进一步加大,因此一定要注意做好抗血栓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和平衡,做到能够有效减少脑血栓脑梗风险,又尽量的由于药物带来的脑出血风险,才是合理平衡的用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有什么区别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