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脑卒中的病多呈突发性、进展性,但其病理过程却多是缓慢进展的,如脑卒中的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基础是动脉硬化,可能有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与其他疾病一样,脑卒中也存在许多危险因素。没有突如其来的脑卒中,只有被忽视的潜在“杀手”,所以,预防脑卒中必须熟悉生活中有哪些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下列5种疾病就易引发脑卒中,我们来了解一下:
1、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7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脂的调节障碍,长期形成的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使得血管腔变狭窄,最终形成血栓。或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然后沿着血液循环堵塞血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管壁僵硬、弹性下降,这样的小动脉很容易在血压急剧升高时破裂,造成脑出血。
由此可见,动脉硬化是脑卒中形成的病理基础,预防动脉硬化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积极意义。
2、血压异常: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首要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以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小动脉硬化,极易破裂出血。长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均与脑卒中发病成正相关。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mmHg)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相对危险性增高46%。约90%的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前存在高血压状态。长期持续高血压或血压聚然升高的状况,都极易引发脑出血。血压越高,其危险性也越大。因此,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血压低或突然血压下降,则可能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脑梗死。
3、血液流变学因素发生改变:是指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影响因素很多,如血液病中的白血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等,都可以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和变形性降低,从而促发脑血栓形成,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等,这些都易促使血栓形成。
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的3.6倍。因此,糖尿病已成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脂症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速脑动脉硬化,构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4、心脏病:心房颤动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使脑卒中的患病率增加6倍,80-90岁脑卒中患者中36%由于心房颤动所致。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可产生附壁血栓,当附壁血栓脱落成栓子,随血流至脑动脉而发生阻塞,则为脑栓塞。这是心脏疾病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理过程。
5、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如果临床上经超声检查证实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50%,即管腔狭窄了1/2以上,但未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称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研究证实。65岁以上人群中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存在颈动脉狭窄超过50%。同时发现,颈动脉狭窄超过75%及进展性颈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