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推动日常诊疗足不出县打通危重患者生命通道
TUhjnbcbe - 2025/3/30 17:29:00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中山市医疗专家医院实施微创手术。通讯员供图

5月中旬,西藏刚入夏,在国内飞行难度最高的林芝机场,身着冲锋衣的陈喜炎远远地就认出了中山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他迎面走去,亲手为他们系上了“哈达”。作为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员、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迎来送往,见证了数批中山医护前赴后继的援藏历程。

过去3年,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通过医疗人才“传帮带”、组建重点专科、深化医疗改革等多种方式,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不遗余力推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

他们建立了医院消化内科,培养带不走的“操刀手”,实现了农牧民胃肠镜诊疗“不出县”的目标;他们建立了林芝市首个县域ICU,为工布江达县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提供保障;他们助推林芝市建设首个县域“医共体”,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抓手,打破当地医疗机构“大锅饭”的分配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当地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人—财—物”的统筹与调度。

短短3年,中山医疗援藏在雪域高原上,创下了数个“第一”。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陈喜炎

林芝第一个县域消化科

培养带不走的“操刀手”

“嘀嘀嘀……”农牧民卓玛卧医院的病床上,消化内科医生王玮娴熟地操作着消化内镜仪器。

受高原低氧低压影响,当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肠疾病高发。年以前,农牧民只能驱车到多公里外就诊,距离远、费时长,是农牧民遇到的“看病难”问题,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但这次卓玛感觉胃肠不适时,她早医院的消化内镜检查。

一个普通农牧民的就医观念转变,是3.28万工布江达人对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认可的缩影。

一切转变源于三年前,县里来了一批中山医生。

年,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抵任后下定决心,要在3年内实现农牧民胃肠镜诊疗“不出县”的目标。他们深知,唯有持续派遣消化内科医生,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操刀手”,医院的消化内科真正发展起来。

随后的3年,医院雷浩强、医院岑川接二连三奔赴工布江达,接力医疗援藏。从理论讲课、病例讨论到教学查房、手把手操作,各式各样的带教小课堂在县内开展了起来。王玮就是其中最早的一批“学徒”。

“当时的患者一是担心需要开刀做手术,医院的治疗水平仍然不信任。”雷浩强回忆。为了让当地百姓转变观念,雷浩强为当地老人成功实施了CAES手术,这是一种新型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手段。老人当天便下床活动,3日后顺利出院。

一场胃肠道微创手术颠覆了手术必须开刀的认知。“原来胃肠道手术也可以不开刀”“微创手术要到工布江达县”……各种各样的“点赞”和好评,在林芝市内流传开来。

为了加速培育一支专业性强、带不走的消化内科队伍,年初,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将王玮送往医院进修。“息肉切除、痔疮硬化、ERAT经肠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我在中山接触了大量胃肠道病例。”数月后,历经磨练的王玮能够独当一面,单独开展各类消化内科手术了。

从那时起,王玮的医术在工布江达不胫而走。农牧民的求诊电话络绎不绝,王玮也逐渐成为当地农牧民口耳相传的“名大夫”。

现如今,医院在林芝市建立起首个县域消化内科,每年开展多台消化内镜手术,不仅实现了当地农牧民胃肠镜诊疗“不出县”,更吸引外地人跨越数百公里前来求诊。

林芝第一个县域ICU

为当地培养医疗骨干

“医疗民生离老百姓最近,也是当地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领域。”陈喜炎坦言,3年前刚到工布江达县,他就用了1个月跑遍全县的9个乡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深入调研摸排医疗卫生状况。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地存在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专业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医院更缺乏ICU、儿科等重点专科。

工布江达县地广人稀,遇到急危重症疾病,偏远的乡镇医院救治要花3个小时以上的转运时间,客观条件使得急危重症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这让我意识到,在高原上的县城里建立一个急危重症抢救中心尤为重要。”陈喜炎说。

没过多久,陈喜炎与中山市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黄书哲、程如雷“建章立制”,为筹建重症医学科作足准备。三位医生既当工程师,又当小文员,大到采购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改造2张重症病床,小到制定15项ICU基本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都一手包办。

“医疗援藏的可持续性必须体现在‘传帮带’上。要推动重症医学科长期发展,永不止步,必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ICU医疗队伍。”陈喜炎说。

短短一年时间,三位医生手把手教学,培养了2名专职ICU医生、8名ICU护士。

年底,西藏自治医院ICU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这个县域ICU抢救了涵盖心肌梗死、重症肝炎、重症肺炎、脑梗塞、脑出血等急重症类患者58例,为急危重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3年多来,除了成立重症医学科,在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推动下,医院还成立儿科、消化内科、妇产科等5个临床科室,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检验科、CT室、放射科等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科室,为当地培育了13名医疗骨干。

林芝第一个县域医共体

推动医疗改革步入深水区

医院建设起一批临床科室后,医疗人才紧缺问题逐步凸显。一方面,受高原低氧低压影响,在高原上的县域地区招聘一批医疗骨干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医院没有建立绩效考核奖励机制,本地医护人员工资待遇个体间差异小,导致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动力不足、水平提升缓慢。

“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医疗质量。干多干少都一样,就容易出现服务‘冷硬推’等问题。”陈喜炎认为,要改变吃“大锅饭”的现状,必须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平台、绩效考核改革为抓手深化医疗改革,统筹、优化全县医疗资源配置,让多劳者善劳者“多得”。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紧随其后,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紧密结合工布江达县党委和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工布江达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对医院、医院及9个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县医疗机构实施了人、财、物的统筹调配。

这是林芝市首个落到实处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全县医疗机构的人才流动、医药器械调度、患者双向转诊都非常便捷。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院,有潜力的乡镇卫生院医院上班,举贤任才不受限制。”医院医务科主任仁增说。

从数据上看,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医院上转病人人次,县医院下转稳定病人人次,28位医护人员实现双向交流。截至目前,医共体共发放绩效奖金余万元,其中获得最高绩效奖金的职工一年达6万多元。以绩效改革为激励,根本上改变了医务人员冷硬横推的局面,让主动救治、贴心服务成为县内医疗服的新常态。

年2月,西藏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工布江达县的创新探索表示肯定。去年,医院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医院。

“当前,结合县政府投资1.38亿元,援藏规划内资金万元和中山市政府规划外支持万元,医院正在筹划新院搬迁。”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西藏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表示,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动日常诊疗足不出县打通危重患者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