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不乏遇到上图这样的血肿,无论应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或应用三维软件中阈值分割法(阈值设置为50-)等等重建血肿,大都是计算白色的高密度血肿部分,最终计算出的血肿体积偏小,但是患者症状明显较重,与血肿体积引起的占位效应往往不相符,这样计算的血肿体积真的准确吗?计算机三维软件即使把阈值设置到40-之间,而重建出的血肿仍然偏小。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片子,上图是发病六个小时后的CT片,高密度血肿周围,甚至在两个高密度血肿中间有一些低密度似脑脊液、水肿带样的影像征,这些低密度暗带CT阈值又高于脑脊液的CT阈值,边界清晰,但是又不考虑为水肿带,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多数习惯于考虑为水肿带呢!
为了回答这些低密度暗带不是水肿带的问题,我又送上一幅CT图片,这是发病两小时的CT片,也就是入院时的CT片,看看这个片子,入院时这些低密度暗带已经存在了,而且周围边界清晰,在发病后两个小时水肿带会那么明显吗?答案是否定的,水肿带形成的时间不会那么短,而且边界也不会那么清晰,本人认为这些低密度暗带是血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血清析出液,至于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有的脑出血后完全是高密度血肿、比较韧,以至于开颅手术中间吸引器都不好清除,而有的血肿会是这个样子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