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年8月24日-30日
活动主题: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临床症状、预防
及认识误区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勇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这种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缺血性卒中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随着近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导致了患病率大幅上升,造成更大的疾病负担。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医院,最终延误了治疗。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
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
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
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
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
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笨,饮水呛咳。
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
这些症状有时单独出现一个,有时同时出现多个。“时间就是大脑”,一旦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救治。千万不要先找家人商量,或者以为过一会儿就没事了而不理会,而延误治疗。
四、脑卒中的就医指导
发生脑卒中后的就医原则有八个字:及早送医、专科诊治。
1、及早送医
是指在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后,医院寻求诊治,不要有“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现在不太稳定等好一点再去”等拖延时间的想法,这只能耽误诊治,对患者没有任何益处。即使是晚上,也要看急诊,医院,不能拖到第二天。
如果脑梗死医院,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采取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没有出现完全梗死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全部或部分功能。这是目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2、专科诊治
发生脑卒中后,应该选择有条件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医院进行诊疗,由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医院应该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CT检查,有磁共振、脑血管造影仪器设备,具有专业的神经内外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我国现存情况下,医院神经内科为首选。
医院后,首先由神经内科医生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病史中涉及到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时的状态、发病后的症状,这对病情、病因和下一步治疗的判定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需要家属尽量详细及尽快告知医生上述重要信息。医院后就急着找熟人,不配合做CT等仪器检查,不耐心回答医生的问题,这反而会贻误病情,耽误治疗。询问病情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视力、肢体力量和感觉等方面的检查,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决定治疗措施。
五、脑卒中的预防
1、高血压的管理
高血压病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的人比无高血压病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研究发现,人群平均收缩压(高压)水平每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平均舒张压(低压)水平每升高7毫米汞柱,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就会升高约50%。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患者血压水平高于/mm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坚持每天多次测量血压有助于发现这种问题。对于那些血压波动较大的人,建议每天清晨醒来时测一次晨起血压,每日服用高血压药之前再测一次吃药前的血压。这样可以了解每天吃的降压药是不是能够把24个小时的血压都能控制得很好。
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内的压力时,可使脑内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真是太可怕了。所以患了高血压病一定要坚持治疗、合理治疗。
2、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如果颈动脉和椎动脉中的某一条或多条血管的管壁像老化的水管子一样有很多的污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这些斑块的碎片一旦掉下来,就有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造成脑梗死。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或逆转斑块。因此,如果患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必须引起重视,应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积极控制糖尿病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一定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早期开始治疗。一般在发病早期可先不吃药,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方式控制血糖。若仍不好转时,就应该开始吃药治疗了,并且这个病一旦开始吃药就不能随便停止。因为糖尿病是不容易治愈的,吃药的目的是控制病情发展。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吃一段时间的药病就会完全好了,不用再吃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应当牢记,积极防治糖尿病对预防脑卒中是非常重要的。
4、有心脏病的人易发生脑卒中
房颤可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3-4倍。除房颤外,其他类型心脏病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例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瓣膜修复),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脑卒中的发生与有症状或是无症状的心脏病均密切相关。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5、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
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38.7mg/dl),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是不同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mol/L,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可以减少47%。一般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长期高甘油三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和低HDL-C水平有密切关系。
6、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风险
颈动脉狭窄患者应主动查找狭窄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7、适度的运动可预防脑卒中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患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减少。据统计,40岁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每天快走30分钟,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快走是指在12分钟内需走完1公里的距离。坚持每天适度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在30~60分钟为宜。
8、控制体重
肥胖可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3倍。肥胖也易引起脑卒中,因此,肥胖者一定要积极控制体重。
9、戒烟
吸烟可增高脑卒中的风险。特别是容易引发脑血管堵塞。因此,劝吸烟者戒烟是减少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10、控制饮酒
无论一次醉酒或长期大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机会。每天饮酒的量和脑卒中密切相关,每天少量饮酒(折算成酒精,每天不超过30克)对心脑血管可能有保护作用。而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超过60克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明显增加。
11、饮食营养要合理
平时吃水果和蔬菜较多的人得脑卒中的机会相对较少。每天增加1盘水果和蔬菜大约可使脑卒中的危险降低6%。
每天吃肉食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因而容易导致脑卒中。另外,我国北方居民食盐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吃盐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
12、改变不好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平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情绪平稳
(2)防止大便秘结
(3)饮水要充足
(4)坚持体育锻炼
(5)饮食清淡
(6)注意气候变化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六、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每年春秋输两次液会预防脑卒中
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是有效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误区二: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在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脑卒中),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脑卒中的来临,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三:青年人不必担心会得脑卒中
虽然脑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误区四: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脑卒中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几率要比高血压患者少得多。
误区五: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可以停药
很多病人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立即停药。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应注重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大幅波动。
误区六:瘦人不会得脑卒中
与胖人相比较,瘦人得脑卒中的几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误区七: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一些高血压病人在得知血压高后,往往很着急,希望能很快将血压降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90mmHg,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病的病人降压目标以低于/80mmHg为宜。但对于合并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病人,为保持充足的脑部供血,应将血压维持在相对高一些的水平。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时,如果将血压降得过低,会使本来就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大脑进一步加重缺血,发生脑梗死。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误区八:脑血管狭窄都可以用支架治疗
脑动脉狭窄可显著增加病人得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对于严重的血管狭窄,内科治疗方法往往对其束手无策,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其肯定的临床疗效已在国内迅速开展。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的脑血管狭窄病人都需要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是否实施支架治疗,医生会根据脑血管狭窄病人的脑血流情况、病情特点,以及衡量支架治疗对病人的好处与风险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对有症状的轻、中度脑血管狭窄病人应首选正规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时再考虑血管内支架治疗。
误区九: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能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目前神经科门诊大部分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的治疗剂量偏低。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剂量为75~毫克/天,需要长期服用。如果每天的治疗剂量低于75毫克,对于多数人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目的,而每日超过毫克,不但不能增大其预防血栓作用,反而会增加其*副作用。那么阿司匹林是早晨服用好还是晚上服用好呢?从阿司匹林的药物机理方面看,早晨或是晚间服用都可以。
误区十: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吃吃停停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高危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卒中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7天,随着体内新生血小板的不断诞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逐步恢复,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脑卒中的存活者如果中断使用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将会增加3倍以上,停药一周内更应当引起注意。
误区十一:他汀类药物只是降血脂药,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如立普妥、辛伐他汀等)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卒中再次发生。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误区十二:脑卒中治愈后不会再发
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复发率可达25%。所有脑卒中治愈后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并没有治好。因此,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本文转自健康海门微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