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相信你那样,你也要相信自己,百分百的▍
杭州姐弟俩被狗咬伤,姐姐未注射狂犬疫苗脑死亡,发病后狗被遗弃!刚刚看到新闻里的这几个字时,我也是一阵无名火起。
以为是姐弟俩同时被狗咬伤,父母只给儿子打了疫苗。
而因为省钱或者觉得女儿的命不是命,所以不给女儿打,最终将女儿送上了不归路。
要真是这样,我觉得这两位父母万死也难逃其咎。
但再仔细一看,故事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儿子是9月份被咬伤,女儿是12月被咬伤,中间差了3个月。
所以,在我看来,这件事更大可能是一起因为父母常识、逻辑的匮乏和侥幸心理导致的悲剧。
脑死亡的结局可能对这位女儿也是一种解脱,毕竟狂犬病是如此的痛苦。
发病后短短几天就进展到脑死亡,也许就不用感受狂犬病的痛苦了。
很多人对狂犬病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疯狗咬人,人也发疯咬人”这样的概念上。
其实作为一种嗜神经的病*,长得很像子弹的狂犬病*可能比真正的子弹更加可怕。
当人体被狂犬病*感染后,发生了什么:
当人被携带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狂犬病*就会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并在伤口的横纹肌肌梭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
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这段时间也就是狂犬病潜伏期的主要成因。
潜伏期内,被感染者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有病例报道存在类似感冒样的表现,但一般缺乏明确的特征性意义。
当病*侵入人体的外周神经后,会以约每小时3mm沿周围神经的速度沿轴突向心性扩散。
到达脊髓背根神经节后,病*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进一步侵入脊髓和脑部,主要侵犯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当病*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繁殖和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首先是伤口及其附近的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随后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
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其中,咽肌痉挛会带来狂犬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恐水。
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
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
此外,声音、光照乃至一阵刮过的风,都可能刺激患者的咽肌痉挛。
所以患者会怕光、怕水声甚至怕风。
痉挛的也不只是咽部的肌肉,全身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肌肉都可能痉挛。
更严重的是呼吸肌也同样会痉挛造成窒息,所以很多狂犬病人最终是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的。
但狂犬病*的步伐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病*在“攻占”中枢神经系统后,会沿着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唾液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首先“沦陷”。
患者常出现唾液分泌增多、大汗等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症状,此外,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
所以,真正的狂犬病患者一般都是十分痛苦的,他们在清醒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失控。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回事件中不幸的女儿如此快地进入脑死亡,也是一种令人心酸的解脱。
狂犬病的幸存率接近于0,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盲区”。
目前也没有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有效抑制狂犬病*的药物,进入神经系统的狂犬病*就可以毫无障碍地破坏神经系统。
而神经系统细胞本身高度分化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受到的破坏几乎都是不可逆的,很难自我修复代偿。
也正是因为如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性疾病治疗成功率趋近于0的不只是狂犬病,疯牛病、克雅氏病也都几乎是%的致死率。
正因为狂犬病的致死率太高,人类与之对抗的手段就只有预防。
人类可以用来预防的工具/手段有三种:伤口清创、狂犬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很多人只知道疫苗或抗病*血清的存在,但往往很容易忽视对于伤口的清洁。
但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效的清洗消*伤口能大大减少局部可能的病*载量,从而为免疫系统早期消灭入侵的少量病*做好准备。
当居家被犬只或其他温血宠物咬伤,即应该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其后以肥皂水清洗或碘伏、酒精消*伤口。
其后要做的就是判断伤口的咬伤级别,一般根据严重程度将狗咬或抓挠伤的暴露分为3级。
1级暴露:
接触或喂养宠物,完好的皮肤被舔或接触狗的分泌物,此时无需接种疫苗或血清。
2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宠物轻咬,无明显抓伤,也就是说,看不到明显伤口。
3级暴露:
皮肤明显破损出血、已有的伤口被动物舔舐或黏膜被动物舔舐。
确定了暴露程度,就要给予相应处理了:
1级暴露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不放心的话常规消*即可;
2级暴露建议在清创消*的基础上予以狂犬疫苗接种;
3级暴露建议在2级暴露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此外,狂犬病还有个经典的“十日观察法”——被动物咬伤后,控制并观察犬只动物,如果10天内该动物无发病死亡,则可排除狂犬病的可能。
“十日观察法”成立的基础是狂犬病极快的发病和致死速度,但这不意味着执行十日观察法的时候就不需要进行预防措施。
因为如果等到十天动物死亡时再进行预防接种,恐怕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