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相关知识
(一)脑的三层被膜
软脑膜:软脑膜较薄,富有血管,紧贴于脑的表面,并随血管分支伸入脑中形成鞘,围于小血管的外面,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脑软膜含有大量的血管丛,叫脉络丛,能产生脑脊液。
蛛网膜:脑蛛网膜很薄,包围在软膜外面,以无数纤维与之连接。位于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
硬脑膜:脑硬膜较厚,包围于蛛网膜外。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下腔,内含少量液体。硬膜紧贴于颅腔壁,期间无腔隙存在。
(二)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害,发生率约为5%,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当颅脑损伤导致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破裂出血,使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或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了硬膜下血肿。
(三)分类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根据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根据出血来源不同分为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系因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有时可与脑内血肿相融合。病情发展快,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
单纯型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断裂,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血较缓,病程发展常呈慢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天以内,CT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天至3周内,CT成像示新月形高密度区。
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伤后3周以上,CT成像示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区。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T成像区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影像区别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亚急性者,由于原发性脑挫裂伤较轻,出血速度稍缓,故血肿形成至脑受压的过程略长,使颅内容积代偿力得以发挥,因此常有中间清醒期。
1)颅内压增高症状
急性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变化突出,同时,较早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征象;亚急性者,则往往表现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及意识进行性恶化,至脑疝形成时即转入昏迷。
2)局灶性体征
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伤后即有相应的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等;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体征出现,系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的阳性体征明显加重者,均应考虑颅内继发血肿的可能。
2.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痛、乏力、轻偏瘫,偶有癫痫发作。
(五)检查
1.CT扫描
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在CT扫描上表现为高密度的、新月影。
2.颅骨X线平片检查
约有半数患者可出现骨折,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膜外血肿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理的参考。
3.磁共振成像(MRI)
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的优点,同时对处理CT等密度期的血肿有独到的效果,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T1、T2均显示高信号,故有其特殊优势。
4.其他检查
此外,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硬膜下血肿亦有定侧或定位的价值。
(六)治疗
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部分原发性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较缓的病例,亦可在严密的颅内压监护下或CT扫描动态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但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
2.非手术治疗
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
二、护理相关要点
1.焦虑恐惧:与环境的改变,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焦虑情绪减轻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管床医生、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疑虑。
(3)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病人焦虑的原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和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动作应轻柔、家属陪同使其放松。
(5)指导患者掌握放松心情的方法,如听轻音乐等。
2.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目标:能讲解主要事项,积极配合治疗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同类疾病的治愈情况。
(2)告之病人家属应避免病人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一些不良刺激。
(3)观察患者心理及进食情况,嘱其放松心情,多食水果蔬菜。
(4)出院病人要给予各方面指导:包括正确指导患者营养摄入、半个月内不洗头,定期门诊复查随访等。
3.潜在脑疝形成: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护理目标:生命体征平稳,无颅内高压出现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状态的变化,每1-2小时1次,或遵医嘱监测并记录。
(2)掌握脑疝的前驱症状: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床头抬高15°至30°,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病人大便通畅。
(4)绝对卧床休息,遵嘱使用脱水剂,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有呕吐时及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返流造成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4.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术后无发热,无感染
(1)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更换引流管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5)嘱患者勿抓饶及沾湿伤口。
(6)加强营养。
5.疼痛:与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疼痛感消失
(1)鼓励病人说出疼痛的感觉,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2)各种护理操作应准确轻柔,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合理安排诊疗时间。
(3)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分散注意力,如听轻音乐、聊天、缓慢深呼吸等。
(4)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如双氯栓等),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潜在并发症:便秘,导管脱落,癫痫等
护理目标:无并发症出现
(1)妥善固定引流管,翻身时避免牵拉,折叠,扭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重要性。
(2)进食高纤维素,水果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三天未解大便者,予穴位按摩,避免用力排便,或尊医嘱用药,观察疗效。
(3)防止组织长时间受压,指导每2小时翻身,对受压的骨突部位进行按摩,改善营养,加强观察。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