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正是梨花绚烂的季节,十里香雪海,白,迷醉了人们的眼,而伴随岁月年轮渐次厚重的,却是另一种圣洁的白,在生命的繁华与喧嚣中,以无悔的执念求索,以无私的大爱陪伴,以精湛的技艺坚守,一抹浅笑,一个转身,一次回眸……足以将岁月打磨成历经沧桑而不朽的传奇。
那白,担负着生命的重托;那白,诠释着救死扶伤的使命;那白,在24小时的星辰转换中,发出耀眼又温暖的光芒……
------题记
一位外科医生的24小时
16点的时候,给葛新医生打电话约采访时间,电话中的语言快速而简洁,“我正准备接班,今天夜班啊……”,于是突发奇想,跟一个夜班,也许他会有很多时间,于是开始了这个平常又特别的24小时。
葛新,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今年35岁,医院的中坚力量,以优异成绩自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后,年来到医院外科临床工作。十年前,医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到临床工作还没有现在的规范化培训等要求,只是要在各个科室进行轮转,每个科室的业务都要熟悉一下。年,葛新被安排到神经外科工作,从此他找到了一生钻研的方向。现在谈起那一段日子,葛新仍然抑制不住兴奋与激动。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良好的科室氛围,隋昕老师(现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的谆谆教导,高精尖的技术特点,还有众多神经外科病人及家属无助的眼神……坚定了葛新在神经外科医疗事业上不断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十年磨一剑,弹指一挥间。这十年岁月,葛新孜孜不倦地学习,连续72医院已经是家常便饭,并且先后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到北京、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全国各类培训学习不计其数……在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及重症监护方面,葛新逐渐成长、成熟,形成了自己所掌握的特色专长,多项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年纪轻轻便被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吸纳为国家级委员。
年,医院成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主要收治神经系统疾病的重症病人,在高发季节,往往处于满床状态,最平常的状态也要有3-4名特级护理的重症病人,加上普通病房的30余名病人,夜班主班、副班两名医生值班,工作量可想而知,谈到这,葛新一边换上白大衣,一边淡然微笑:“我们神经外科的医生都是这样工作的,没有什么,只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那种成就感瞬间就将疲劳和辛苦抛到九霄云外了。”
16:40,葛新开始与白班医生交接班,逐一查看普通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最后他在重症监护病房停下脚步,一位老年女性患者,突然出现咖啡样呕吐物,怀疑出现胃出血,已经联系普外科医生进行会诊。10分钟后,结合会诊意见,葛新开具医嘱:急查血气分析、血常规、离子等指标,使用生长抑素……根据检查结果回报,葛新医生再度下达医嘱:提高患者吸氧流量,静脉补钾纠正低钾……
医院医院,这里的医生们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之外都担当着繁重的教学任务。17:30处理完这个患者,葛新医生抓紧时间叫来辽宁中医药大学实习医生,给他详细地讲解重度颅脑损伤的基本临床表现和治疗,并结合头一天刚刚做的一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来加深他的印象。黑边框的眼镜难以掩盖眼神透出的睿智,发髻线严重后移却透着一股专业大家的风范,语速快且清晰,语言专业又不乏通俗,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医生,我由衷感受到一种气场,一种未来医学大家的气场,一种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高尚。
20:00,夜幕低垂,万家灯火,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个宁静又安逸的小城演绎着。电话铃第一次响起,一个头部轻伤的患者被收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接诊、处置病人,走廊里是他稳健而急促的步履和坚毅的白衣身影。
21:00,葛新回到监护病房里,“刚刚那个病人不重,受到轻微的外伤,处理完毕了,好好休息几天,应该很快痊愈。”一边看着监护仪上的数字,一边云淡风轻的描述着。
还没聊上几句,电话铃第二次响起,突然又刺耳的声音,是急诊科打来的,一名脑出血昏迷的病人,会很快被送到NICU来,电话就是命令,葛新立刻组织护士们做好了接诊准备,床位、监护仪、氧气……又是一位老年女性,70岁,外出旅游返程途中在北京站突发脑溢血,一路颠簸被儿女接回锦州,来到病房的时候,老人意识模糊,血压达到/毫米汞柱,评估病情,查体,下达医嘱,陪伴检查……眼花缭乱又紧张有序,结合各项检查,葛新计算出老人脑出血量在10毫升左右,适宜保守治疗。23:00的时候,忙碌渐渐放慢了节奏,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趋于平稳。还是淡然的微笑,看得出,葛新松了一口气。
监护病房的门在此时被人敲响,是普通病房的护士,“葛大夫,9号病房2床的病人躁动不安,请过来看一下。”“好。”一个字,还没落,葛新已经到了监护病房的门口。那是一个脑出血术后的病人,葛新到床边仔细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到患者烦躁的原因原来是术后疼痛引起的。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患者很快安静下来。
时钟的指针静默无声的走过了午夜零点,外面的城市已经沉沉睡去,而神经外科依然灯火通明。0:10,前一日神经系统肿瘤手术后的病人出现了发热症状,尿量增多,出现负平衡……查看病人、下达医嘱……0:50,电话铃声划破静寂的走廊,急诊科又送来一名小脑出血的病人……忙碌穿梭的白大衣,不知疲倦的奔波与守护,为生命奏响了仁医大爱的春之序曲。患者出血量9毫升左右,同样可以保守治疗。监护仪发出“嘟嘟”的心跳节律,输液管“滴答滴答”恨不得把药液一下子输入到病人的体内驱赶走死神的威胁,氧气湿化瓶“咕嘟咕嘟”冒着气泡,那是经过湿化的氧气发出唤醒沉睡意志的呼喊……
3:30病人病情稳定了,意识逐渐的转为清醒,葛新和他的护士们一起坚守在病人身边,迎接黎明的到来。
在NICU,每天凌晨六点,护士们就要给每一位病人抽动脉血化验血气分析,7:00葛新开始每个病人查看检验结果,进行相应的医嘱调整,等待8:00进行交接班。葛新坐在椅子上,第一个病人血气结果正常;第二个病人同样是正常的;第三个病人氧分压偏高,需要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减低氧浓度;第四个病人没有问题;第五个病人原来是高浓度吸氧,需要调低流量……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起,晨曦透过玻璃窗将旭日阳光洒落在病房一侧,7:40,同样是急诊科来电,放下电话,葛新将夜班情况匆匆向白班已经到岗的医生同事做了交接便赶往急诊科。
患者,男性,54岁,由外院转入医院,到急诊科时处于昏迷状态,发烧,血压高达/毫米汞柱,急诊检查CT显示:丘脑出血,已经破入脑室。经过测算,患者出血量达到35毫升左右,位置较深,破入脑室意味着血液在脑部扩散。患者的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手术,那么大的出血量及血肿会对病人脑组织造成严重的压迫,危及生命;如果运用常规开颅手术,由于出血部位较深,对患者损伤大。葛新经过与科室主任电话沟通决定为患者实施运用电脑软件导航、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即神经外科最先进的微创手术治疗,这也是葛新进修回来后引进的最新技术,也是医院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起来的。为了最大限度节省时间,葛新亲自为患者剃头,做术前准备,并在头部做好标记,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患者被迅速送入手术室,同时葛新将患者CT扫描中获取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软件进行成像,准确计算出手术进入通道、角度、深度,葛新无不自豪地说:“这样做我们可以准确知道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看,这个患者的出血量达到了40毫升,同时我们能够达到精准定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手术准备很快完成,小花帽、洗手衣,无影灯、显微镜,手术床上麻醉好的病人,齐心协力的医护团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手术室悄然打响!
9:30分,11:30分,时针只是走了两个小格,而葛新和医护团队硬是利用这两个小格的时间,将死神从病人的身上驱离!
走出手术室的时候,葛新才意识到,还没有吃早饭……
11:35,病人安全返回到NICU病房,葛新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摆放引流管,调整高度,设置呼吸机参数,下术后医嘱,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认真书写手术记录……
12:30,同事把午饭打回来,一边查看昨夜新入患者的复查结果,一边吃完午饭,进一步的治疗方案也应运而生。
13:30,NICU已经有了六个特级护理的重症病人,所有病人的检查结果在电脑中都能够查到了,葛新逐一查看,逐一调整医嘱;15:00探视时间了,葛新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交待病情和救治情况……
16:00,看了看病人的各项参数,与值班医生做了交接,葛新终于伸了下腰,走出监护病房……
“嗯,现在病人都稳定了,我该下班了。”同样的微笑,波澜不惊。
看着他换好便装,医院大门,我感觉到了困倦,而忽然飘过的一阵花香,让人立刻精神了许多,这沁人心脾的味道,你能说不是那一身白衣无悔带来的馨香宜人?你能说不是那一种奉献担当带来的生命花季?
看着枝头颤动的蓓蕾,春天,春天,将常驻人间吧……
(医院李英梅投稿
图片资料来自医院网站)
征文评选规则:
7月11日至8月24日每天推送1-2篇征文作品,8月31日统计每篇作品的点赞数量,数量最多的20篇征文将被评为“劳动美?我的一天”优秀征文作品,颁发荣誉证书和精美礼品。凡是参加征文活动投稿的作者每人纪念品一份。
工会福利呦!每周二免费抢电影票啦!点击蓝字查看详情~~福利
暑期档已到,大片云集,快来抢张电影票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