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耳石症,好多患者初次听到会误听为“耳屎症”,临床上也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
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
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
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诊治历史
眩晕每年折磨全球数百万人,一位维也纳的内科医生于年首先描述了这个疾病。
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没有人知道它的病因,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最常见的就是笼统的诊断为眩晕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美尼尔等等。
更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直到Epley发明了“手法复位”。
这种方法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不用手术,不用药物,不用设备。现在,设想一下,他的同行会为他天才的发现欢呼吗?会传播这个有效的治疗吗?不,他们不可思议的拒绝了他的治疗方法,嘲笑他,甚至发起诉讼威胁吊销他的行医执照。
一次次的被拒绝,Epley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说服同行。历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Epley终于逐渐得到了认可。
发病机制
我们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耳朵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保持平衡。
半规管和耳石器是用来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
耳石是附着在内耳半规管膨大部位“壶腹”的微小颗粒,成分是碳酸钙。
当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后,头部运动时,耳石会在半规管造成淋巴液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恶心、呕吐。
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诱因
近些年,青年人患病的比率在逐年增加。
年轻人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的玩电脑、频繁的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患耳石症的导火索。
治疗方法
耳石症一旦明确诊断,首选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临床设计一套患者头部位置变换的方法,使自由游动的耳石微粒通过重力作用,从半规管移出,回到椭圆囊或球囊,不再引起眩晕等病理反应。
耳石复位后注意事项
1)复位后3天内采取高枕卧位(头抬高30度),健侧卧位或平卧位,3天后恢复正常卧位。
2)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仰卧起坐、颈部按摩)。
3)多饮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4)复位后有走路不稳,轻度眩晕、恶心呕吐等反应,系耳石刺激的残留症状,一般会随时间推移消失,个别患者复位后出现其他症状,请及时就诊。
5)复位后遵医嘱服用药物。
6)90%以上的患者可一次复位,少数患者许多次复位,偶有复发时再次复位仍有效。
如何预防
锻炼身体,作息规律,劳逸结合,预防感冒;
健康饮食,营养均衡;
避免长期伏案工作、过度劳累;
积极治疗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
特别注意
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如小脑出血或梗死、突发性耳聋等,发作医院诊治,切不可想当然以为就是耳石症而延误治疗时机。
大浩子感谢大家的陪伴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