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头颅CT正常解剖,头颅常见病征象,及透明
TUhjnbcbe - 2021/3/22 15:05:00

CT窗口技术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水的CT值为0。

3

颅脑CT适应证

?颅内肿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损伤:脑挫裂伤,血肿

?颅内炎性病变:脑炎,脑脓肿

?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

?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病:新生儿缺血缺氧

1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①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②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③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④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⑤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2鞍上池层面

①颅前窝:颞叶。

②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位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

③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3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①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②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③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4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①基底核、丘脑。

②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③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④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

⑤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由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5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

6侧脑室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为为额、顶、枕叶。

7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

8大脑皮质上部层面(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1脑出血

?A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B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C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D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E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

2硬膜外出血

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可见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形高密度,根据血肿量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如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随着时间延长,其密度可由高变等密度、变低密度。

3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常伴脑挫伤,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血肿密度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慢性硬膜下血肿:高、低混杂密度,最后变为低密度直至消失。

4脑梗死

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①大脑梗死: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5cm;小梗死1.6-3cm;腔隙性梗死---1.5cm以下;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性梗死。

②小脑梗死

③脑干梗死

5种CT征象诊断早期脑梗死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75%,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3d-10d)、早期慢性期(10d-1个月)、晚期慢性期(1个月)。起病6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或提示诊断尤为重要。虽然螺旋CT灌注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情况下均需行急诊CT平扫,以区分脑出血及脑梗死,并指导下一步治疗,因此CT平扫仍是最常用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缺血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生化过程障碍,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加的细胞*性水肿和血脑屏障的开放或破坏,而血脑屏障的开放或破坏将发生蛋白带着水分漏出血管外,细胞外水分增多,形成血管源性水肿。脑水肿是超急性期脑梗死局部脑肿胀征和低密度征的病理基础。CT平扫出现以下几种征象可提示脑梗死:脑动脉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岛带征;脑实质低密度及局部脑肿胀征。

一、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影像学征象,代表受累动脉内的血栓。一般好发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形成数厘米长的质地较硬固态血块,导致血管腔完全闭塞、血流中断。

图1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硬化

图2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诊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要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如果两侧都增高或一侧稍高于另一侧,而临床上无脑血管意外症状,应视为脑动脉硬化,其CT值一般在55HU以下,呈条形“细眉状”影,一般基底动脉密度也同时增高(图1)。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值多在60-90HU,呈僵硬的“杵状”影。

病例1患者家人代诉患者于晚上9点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伴左侧肢体无力。于晚上11点半做CT检查。

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右颞叶密度较左侧稍减低

两天后复查:

右额颞叶可见片状高、等、低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

二、豆状核模糊

由于基底节的细胞*性水肿所致,此征象说明近端的大脑中动脉闭塞使豆纹动脉血流受限,可见于梗死发作1h之内。

图3左侧豆状核模糊

病例2神志清,精神可,失语,伸舌偏右,左侧肢体肌力0级,巴斯征阳性,出现症状2h。

右侧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稍减低

CT检查后半小时MRI检查:

T2WI

T1WI

FLAIR

DWI

右侧豆状核在T1WI及FLAIR上未见明显异常,在T2WI上信号稍增高,边界不清,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

三、岛带征

岛叶外侧缘灰白质消失的结果,此区是由大脑中动脉的岛段供应,对缺血最为敏感,因为它位于最远端区域,可以仅见于岛叶的前部或后部。

病例3今早8点左右患者出现失语,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于11点送入我院,患者有风心病、房颤。

左侧岛叶密度稍减低,边界不清

8天后复查:

左侧岛叶及基底节区可见稍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

四、低密度征

脑实质密度降表现为脑灰质密度轻度降低,由于超早期梗死病变区的血管源性水肿比较轻,脑实质密度减低程度较小,因此,在观察时要用较窄的窗宽及合适的窗位,且双侧对比才能发现,当双侧相同部位CT值差值1.8HU以上,在排除其他病变的基础上,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

病例46h前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行走困难,跌倒在地,头部着地,伴头晕、呕吐。

右侧颞顶叶可见大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当天MRI检查:

右颞顶叶可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FLAIR及DWI上呈高信号

五、局部脑肿胀

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局部脑组织脑沟变浅、消失,脑组织表面光整,病灶呈扇形或斑片状。其病理基础是脑组织水肿形成的占位效应,根据病变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以分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①基底池两侧不对称;②局部脑沟消失;③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变窄。

病例5患者家人代诉患者于晨起7点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抽搐,于今日8:58由我院救护车接入我科。

左侧颞叶密度稍减低,左侧外侧裂池变浅

24h后复查:

左侧额颞顶叶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左侧大脑中动脉可见高密度征

透明隔间腔、Vergae腔和透明隔囊肿如何鉴别?

透明隔是含有神经纤维和灰质细胞的薄膜,位于两侧脑室之间并构成侧脑室的内壁,从侧面看,透明隔呈三角形,底在前方,尖端向后,其上方与胼胝体体部的下表面相贴,后部为穹隆与胼胝体的汇合点,后下方为前部穹隆,前下方为胼胝体嘴的上表面,正前方为胼胝体膝部。

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

透明隔间腔又称第五脑室,Vergae腔又称穹隆腔或第六脑室;多见于婴幼儿的影像检查,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腔隙多数将逐渐闭合,少数永存于成年人。胎儿在4个月时原始透明隔内形成一个中缝,逐渐发展为分离的两个小叶,两叶之间为充满脑脊液的腔隙,即透明隔间腔。可与侧脑室或三脑室相通,如果不相通,腔内脑脊液就需要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并由隔膜静脉及毛细血管重吸收。成年人的透明隔间腔多数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透明隔发育不全所致,也有报道后天因素可致透明隔间腔或囊肿形成,如外伤导致透明隔撕裂,脑脊液进入两层隔膜之间,形成积液,或外伤后透明隔本身分泌液体充盈已闭合的透明隔间隙,形成囊肿。

Vergae腔位于胼胝体和后穹隆之间,上部和后部是胼胝体的体部与压部,前方和侧方是穹隆柱和体部,下方是穹隆联合,向后下延伸终止于穹隆脚附近。一般认为Vergae腔多为透明隔间腔向后扩展形成,但偶尔也可单独存在,形成原因可能是海马联合闭合不全。临床上Vergae腔常与透明隔间腔同时存在,并且互通,故统称为第五、六脑室;Vergae腔与脑室系统一般不相通。

上图为第五脑室

上图为第五脑室(实箭头)、第六脑室(虚箭头)

透明隔间腔出现在第三脑室上部层面,位于侧脑室额角之间,呈条带状、三角形、类梯形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两侧壁多平行向后直抵侧脑室室间孔,两侧壁之间宽度最少要>1mm且<10mm

上图为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表现为透明隔两侧壁弯曲甚至膨隆,失去正常平行状态,且侧壁间距>10mm

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属于正常的解剖变异,通常无临床意义,但有资料表明透明隔间腔可引起头痛、癫痫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或是伴有其他颅内先天畸形,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一般无需治疗,可随访观察,出现严重头痛或癫痫发作时应给予对症处理。症状较重且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择囊腔与侧脑室内引流或腹腔引流手术,大多预后良好;若合并脑发育不全、脑萎缩或颅内肿瘤时,预后不佳。

脑萎缩和脑积水的鉴别

第一招——额角角度

脑萎缩-钝角

脑积水-锐角

第二招——额角比率额角比率-垂直于额角长轴测量额角的最宽部分

脑萎缩-小

脑积水-宽

第三招——脑沟和脑池脑萎缩-脑沟、脑池宽

脑萎缩-脑沟、脑池增宽

脑积水-脑沟、脑池闭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颅CT正常解剖,头颅常见病征象,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