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TUhjnbcbe - 2021/3/26 13:11:00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颅脑疾病所共有的征象。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是颅脑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的体积和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稳定的压力。一般以脑脊液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可通过腰椎穿刺或直接穿刺脑室测定。

成人正常颅内压为70~mmH2O(0.7~2.0kPa),儿童为50~mmH2O(0.5~1.0kPa)。

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使颅内压持续高于mmH2O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1、颅腔内容物的体积或量增大

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脑血流量增加。

2、颅内空间或颅腔体积缩小

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血肿);先天性畸形。

年龄;病变的进展速度;脑水肿的程度;病变部位

1、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减少

2、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缺血缺氧→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造成恶性循环。

3、脑移位和脑疝

4、生命体征改变:Cushing/库欣反应——两慢一高。

颅内压增高→供血减少→机体代偿: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和呼吸深慢的三联反应,即为库欣反应,或称为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hypercortisolism)。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也称为内源性库欣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此外,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长期酗酒也可引起类似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称为外源性、药源性或类库欣综合征。

5、胃肠功能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

1、根据颅内压增高的范围分类。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个部位以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的移位,见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等。

(2)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病变部位压力增高,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内各腔隙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以及中线结构移位,更易形成脑疝。

2、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快、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生命体征变化剧烈。见于急性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高血压性脑水肿等。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快,颅内压增高的反应较轻,多见于颅内恶性肿瘤、转移瘤,以及各种颅内炎症等。

(3)慢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三者不一定都出现)

1、头痛

早晨或晚间较重,头痛程度与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头痛加重。头痛多位于额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多见,

2、呕吐(中枢性呕吐)

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伴或不伴有恶心,与禁食无直接关系,呕吐后头痛可有所缓解。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盘眼底检查:因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迂曲,动、静脉比例失调,搏动消失,严重时视乳头周围可见火焰状出血。早期多不影响视力,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甚至失明。

4、意识障碍以及生命体征变化。

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伴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由嗜睡淡漠逐渐发展成昏迷。慢性颅内压增高时,表现为神经淡漠、反应迟钝或呆滞,症状时轻时重。严重病例可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发生脑疝、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为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高等病危状态,甚至呼吸停止,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5、其他症状和体征

颅内压增高还可以引起一侧或双侧展神经麻痹和复视,婴幼儿可有头颅增大,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颅缝增宽或分离、前囟饱满隆起,头颅叩诊呈破罐音。1、影像学检查:CT、MRI、血管造影、X线。CT是首选。2、腰椎穿刺:很少用,只有在疑有颅内炎症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选用。对于颅内压增高明显的病人,有导致脑疝的危险。一、非手术治疗1、一般处理:限制液体入量;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因;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给予氧气吸入。2、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3、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4、亚低温冬眠疗法5、脑脊液体外引流术6、巴比妥治疗7、辅助过度换气:目的是使体内二氧化碳排出,PaCO2下降可减少脑血流量。8、对症治疗二、手术治疗

手术去除病因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

1、疼痛: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2、有脑组织灌注无效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脑疝有关。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引起剧烈呕吐及应用脱水剂有关。4、潜在并发症脑疝、心搏骤停。(一)一般护理(二)病情观察(三)预防颅内压增高(四)用药护理(五)亚低温冬眠疗法的护理(六)脑室引流的护理(七)心理护理(八)健康教育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床抬高床头15~30度,头颈不宜过伸或过屈;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2、给氧根据情况使用辅助过度通气,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过度换气有引起脑缺血的危险,使用期间应监测脑血流和血气分析,维持病人PaO2于90~mmHg、PaCO2于25~30mmHg水平为宜,且过度换气持续时间不宜超过24h。3、饮食和补液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鼻饲。神志清醒者急于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频繁呕吐者应暂时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

成人每日静脉输液量在~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ml,应控制输液速度。4、避免意外损伤5、维持正常体温和防止感染

(二)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1)传统分法: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深昏迷。

(2)格拉斯哥(Glasgrow)昏迷评分。

最高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

2、生命体征:“二慢一高”现象,即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3、瞳孔:常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应警惕小脑幕疝的发生。4、肢体活动5、颅内压监测:监护过程中,病人平卧或抬高床头10~15度,保持呼吸道通畅;躁动病人适当使用镇静药;防止管道堵塞、扭曲、打折及传感器脱出;严格无菌操作,监护时间不宜超过1周。

(三)预防颅内压增高

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2、稳定情绪,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3、保持呼吸道通畅。4、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5、处理躁动和控制癫痫发作。

(四)用药护理

1、脱水剂:20%甘露醇,ml,在15-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完,每日2~4次。

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并注意纠正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使用高渗性液体后,血容量突然增加,可加重循环系统负担,有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老人和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停止使用脱水剂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防颅内压反跳现象。2、糖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感染和应激性溃疡。3、巴比妥类:常用苯巴比妥,但使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和呼吸道引流不畅,适应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意识、脑电图、血药浓度及呼吸情况。

(五)亚低温冬眠疗法的护理

亚低温冬眠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温,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减少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脑水肿、中枢性高热病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应慎用,休克、全身衰竭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禁用。

1、环境和物品准备:单人病房,光线宜暗,室温18~20℃,室内备冰袋或冰毯、冬眠药物、水温计、吸氧装置、吸痰装置、急救药物和器械以及护理记录单等。

2、实施降温

先行药物降温,后物理降,温降温速度以1℃/h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2~34℃、腋温31~33℃较为理想。治疗停止时,先停物理降温再停药物。降温过程中,应使病人体温稳定在治疗要求的范围内,避免大起大落。

若未进入冬眠状态即开始降温,病人会出现寒战,使肌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而增加颅内压。(人是恒温,先用药物抑制中枢,再降至比正常较低的温度。)

3、病情观察:在实施此疗法前,应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以及瞳孔以作为治疗后观察对比的基础,在冬眠降温期间要预防肺炎、冻疮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脉搏超过次/分、收缩压低于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停药。4、饮食护理:冬眠期间机体代谢率降低,对能量以及水分的需求减少,胃肠道蠕动减弱。因此每日液体摄入量不宜超过ml;鼻饲液或肠内营养液温度应与当时体温相同;观察胃排空情况防止返流和误吸。5、并发症的护理:因冬眠药物的作用,病人肌肉松弛,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护理中应注意加强呼吸道管理以防止发生肺部并发症;物理降温时加强局部皮肤的观察和护理,防止压疮和冻伤的发生。

(六)脑室引流的护理

1、合理安置引流管

无菌操作下,接引流袋,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正常颅内压7~20cmH2O)。搬动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脑脊液反流引起颅内感染。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ml为宜。3、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情况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治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敷料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5、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是在搬动和翻身时防止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示引流管通畅。

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颅内压低于~mmH2O,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积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直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者是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且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经上述处理后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要更换引流管。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h,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拔管。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拔管后加压包扎,术后病人卧床休息和减少头部活动,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渗血,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七)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和家属说除其心理感受,帮助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介绍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治疗方法,消除疑虑和误解,指导学习康复知识和技能。

(八)健康教育

1、生活指导:指导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要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提重物等,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而诱发脑疝。2、康复训练: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要调动他们心理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积极的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3、复诊指导:头痛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并伴呕吐,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脑疝

当颅腔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由高压向低压区移位,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brainhernia)。

①外伤所致的各种颅内血肿;②各类型的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③颅内肿瘤;④颅内脓肿、颅内寄生虫病及各种肉芽肿性病变;⑤医源性因素,如对于颅内压增高者,行腰椎穿刺或放出脑脊液过多过快,使各腔间的压力差增大。

(一)小脑幕切迹疝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2、瞳孔改变: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3、运动障碍: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阳性。4、意识改变:进行性加重。5、生命体征紊乱:心率减慢或不规则,血压忽高忽低,呼吸不规则、大汗淋漓或汗闭,面色潮红或苍白。体温可高达41℃以上或体温不升。最终可因呼吸衰竭而致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搏骤停。(二)枕骨大孔疝

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常因幕下占位性病变,或行腰椎穿刺放出脑脊液过多过快引起。病情进展快,病人常剧烈头痛,反复呕吐,颈项强直,强迫坐位,瞳孔早期无改变,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病人可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应按照颅内压增高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性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

当确诊之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内肿瘤等。

难以确诊者或难以去除病因者,可行姑息性手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