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警示刚过30岁生日,却因高血压致脑出血去
TUhjnbcbe - 2021/4/6 23:14:00

高血压会影响到内环境以及身体健康,因此是必然会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的,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大的,而且这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在慢慢侵蚀人体健康,因此一些人就想要知道高血压能长寿吗,高血压是不是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对于这些并发症又该如何来预防呢?近期,一个真实的案例给大家敲响了健康与生命的警钟。

昨天他刚参加了一个同事的追悼会,同事刚过完30岁生日,因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大家都知道他有高血压,血压最高mmHg,其他病情不详,不过他从不吃药,医院看病,结果悲剧了。他是独子,留下的年迈父母悲痛欲绝。试想一下,一对失独老人如何面对这个现实,以后又该怎样生活?

如果听信医生,他的结局将完全不同

根据他高血压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分析,他的高血压最大的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也就是由其他疾病比如慢性肾脏病、肾上腺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也不除外他有脑血管瘤,具体病情已无法得知。但无论什么情况,用药治疗,将血压控制达标,避免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是核心治疗,也是各种高血压治疗的硬道理。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待高血压有许多错误认识,最常见的就是不敢吃药,其他还有:不难受就不用降压药;降压药不能随便用,一旦用了就停不掉(担心药物依赖);血压正常了就停药,血压高了再吃(按需用药);长期使用降压药有副作用(因噎废食);降压药损害肾脏(担心损害肾脏以及性功能)等,最终这些患者不是毁于疾病,而是毁于健康误区和健康谣言。

其实,高血压是逐渐发生的,开始可能有些不舒服,时间长了反而没有感觉了,这如同温水煮青蛙。可是,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等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高血压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可逆的。当然,通过减盐、限酒、减肥、运动等非药物措施,血压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少超过20mmHg,真正的降压治疗还得依靠药物,而且降压药要终身使用。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可随时停药,问题是,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

一些患者,血压高了用药,血压正常了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往往导致血压波动,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往往是在血压不稳的时候发生的。血压正常了是用药的结果,停了药血压当然反跳了。应该“按时吃药”,每天固定的时间使用固定的剂量,可以保持血液中一个恒定的药物浓度,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血压。

不可否认,任何药都不能避免副作用。不过,最新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已将副作用控制的很小。再者说了,降压药的副作用再大也大不过高血压的并发症,担心副作用而不用药控制血压,那不是因噎废食吗?

民间关于降压药损害肾脏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首先,高血压可引起肾损害并加速肾功能恶化,这已经是医学常识,控制血压是保护肾功能(保肾)的最主要措施,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通过控制血压都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种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其次,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器质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总之,“肾脏”是高血压伤的,而不是降压药伤的。

关于高血压的这些常识,请人人皆知

成年人血压≥mmHg和/或90mmHg就是高血压,无论年龄。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2.7亿人,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

高血压是导致心梗、脑梗、肾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全国每年有万人死于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而且6成以上的冠心病人、8成以上脑梗病人、9成脑出血病人都有高血压史。可以说,高血压是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杀手”。所以,正确认识高血压并严格的控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何时启动降压治疗?

①≥60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②60岁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2、血压降到什么目标?

①≥60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值是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

②60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值是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

当然,对糖尿病和肾病患者降压的目标值目前还有不同的意见,总的趋势是,这两类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应该更严格一些。

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控制高血压,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改善生活方式,但药物治疗无疑是主要措施。

高血压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普利类)药物、ARB类(沙坦类)药物、CCB类(地平类)、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

3、高血压用药10个错误。

▲误区一:没有感觉,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后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如同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升高反而不难受了。

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所以,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不能停,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

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应该用药治疗。

▲误区三:开始不能用好药

治疗感染不能首选高级别的抗菌素,因为一旦耐药,便无药可用。这是由于细菌有对抗药物的能力。

降压药作用的对象不是细菌,而是受体,不会出现类似抗菌素耐药的情况。

所谓的好药,不但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而且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有保护作用。所以选择降压药,哪个好,就选哪个,而且开始就用好药。

▲误区四: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五: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

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误区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

对高血压急症,24~48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mmHg即可,一般不需要静脉用药。

临床普遍使用心痛定(硝苯地平)舌下含服紧急降压,目前认为是不合适的。除降压过快外,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心脑血管病。

▲误区七: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除非新品种上市,而新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

▲误区八:降压药有副作用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但FDA批准的原研药(进口药)相对很安全。如果按说明用药,副作用会很轻微。

不要因噎废食,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

▲误区九:降压药伤肾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

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并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男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

总之,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误区十: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些年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比如降压枕、降压手表、降压帽、降压鞋垫等,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

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患上高血压,这4个误区可不要轻信


  ▲1.瘦人不得高血压


  不可否认,在高血压病人群体当中,肥胖的人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高血压是由于各种不良饮食习惯,这不仅带来血压的升高,体态也会向肥胖变化,于是慢慢地人们就觉得高血压只有胖子会患。但是其实高血压跟生活习惯和环境才是最有联系的,另外,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也是患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所以,瘦人患上高血压疾病的概率不一定就比肥胖的人小。


  ▲2.得了高血压要不停换药


  有不少类型的药物长期服用确实会产生耐药性,有的广告或推销人员就以耐药性为由向高血压病患推销新药,于是很多人也相信降压药要在一段时间后就更换。这明显是不对的。如果你觉得现在服用的降压药是正确地选择,血压控制得不错,并且不良反应没有出现,应该继续用下去,定期换药没有太大作用,而且可能会换到一种不适合自己的药。


  ▲3.血压正常就不需要再吃降压药


  你服用了降压药,一般来说都会维持在正常水平的,如果停用降压药,血压是很有可能回到较高的水平,因为目前的降压药都是暂时性,最长效的降压药也只能维持24小时左右,如果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过两天又升高了。这样造成血压上下波动,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4.吃保健品可以控制血压


  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降压保健品,这类保健品通常都会宣称效果好且没有药物那样的副作用。但其实其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的临床试验,也没有科学根据,长期使用保健品代替药物,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加重病情。所以高血压病人还是应该谨遵医嘱,配合正规药物治疗。

(综合来源:李青,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刘涛,郑大一附院主任医师)

编辑:hz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示刚过30岁生日,却因高血压致脑出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