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鞍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TUhjnbcbe - 2021/4/22 0:23:00
作者:邓建娟,医院放射科实习生,就读于长沙医学院1.脑膜瘤

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处,中老年女性多见,有完整包膜,血运丰富,CT平扫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均匀等或稍高密度,囊变坏死少见,多有钙化。多数可见水肿带,多具有脑外肿瘤征象: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邻近脑白质塌陷,肿瘤与硬脑膜宽基底相连,邻近脑沟、脑池扩大,静脉窦受压、阻塞。增强可见明显强化。MRI上T1等低信号,T2较高信号,增强具有明显均匀增强和硬膜尾征。

左侧鞍旁-前中颅中窝底占位病变,脑膜瘤可能大。典型的脑膜瘤征象,瘤周水肿带。2、垂体腺瘤

典型鞍内肿瘤,CT一般呈等密度,囊变、坏死区呈低密度,出血呈高密度,钙化少见,MRI上T1等低信号,T2较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可见到间接征象协助诊断,包括鞍底局限性下陷或骨质吸收,垂体高度增加且上缘向上凸,垂体柄移位,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等,可向鞍旁侵犯。

鞍区可见肿块影,其内可见囊变区,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正常垂体未见显示,病变包绕右侧海绵窦。

3、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以颅底蝶枕部和骶尾部为最多见,脊柱型者次之。多见颅底骨质溶骨性改变和瘤内斑点状或片状钙化,多不均匀,骨破坏主要位于中线区。浸润性生长,多数无明显包膜;偶可发生转移;不易彻底切除,术后极易复发。

CT:不规则混杂密度,部分可见散在斑块钙化,无钙化一般呈等低密度,轻度不均匀强化或者无强化,邻近骨质破坏明显,无瘤旁水肿。

CT:左侧颞骨岩部骨质明显吸收破坏。

MRI:左侧鞍旁见形态欠规则异常信号灶,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病灶向后压迫脑桥,邻近骨质溶骨性变化。(脊索瘤术后复发)

4、动脉瘤

CT表现:无血栓动脉瘤表现为鞍旁类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均质强化;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血栓部分表现为等密度,有血流的部分稍高密度,增强扫描血栓部分无强化,血流部分及血管壁显著强化。动脉瘤常伴钙化,弧片状或环状高密度钙化影常见。破裂出血则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相应症状。

MRI表现:无血栓动脉瘤在自旋回波序列上呈明显的流空信号;血栓形成的亚急性期,在各序列中血栓部分呈高信号;陈旧性血栓在各序列呈等信号;无血栓部分呈流空信号;MRA像上可见明显的高信号瘤体。

左侧鞍旁稍高密度,增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见瘤样突起,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明显强化,CTA可显示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5、神经鞘瘤

鞍旁类圆形肿块,以三叉神经鞘瘤常见,以三叉神经走行是其特点,跨颅窝生长者呈哑铃状,岩骨尖骨质可见破坏,且其间隙的脂肪信号消失。肿块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内容易出现囊变、坏死,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伴亚急性出血时均呈高信号区,瘤周无水肿,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

右侧鞍旁肿块,跨颅窝生长,呈长T1长T2信号,可见囊变区,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6、鼻咽癌并鞍旁转移

多发生于中老年,好发咽隐窝,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侧壁增厚,有侵蚀性骨质破坏、消失,易向周围蔓延,早期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多与病变同侧,最早为咽后组淋巴结,远处转移可至椎体、肝脏、脑内。轻度强化。

鼻咽左后壁粘膜增厚,增强不均匀强化,病灶向上累及左侧鞍旁,左侧咽隐窝狭窄,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7.血管瘤

是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无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发生在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脑外多较大,直径可达5cm以上,中年女性多见,鞍旁海绵窦区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位。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块,有时信号不均匀,无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形态通常类似哑铃状,靠外侧大,靠内侧小。

(图片来源于“影像时间”)

8.软骨肉瘤

颅底软骨肉瘤多起源于颅底骨缝连接处的软骨,如颅底蝶岩、岩枕和蝶枕软骨结合处,有累及斜坡侧面,偏离中线生长的倾向。典型的软骨肉瘤中心位于岩枕裂。病理学:肿瘤由不成熟软骨细胞构成,周围有丰富的软骨基质。肿瘤表现为颅底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瘤体密度不均匀,可见半环形、点片状或不规则形钙化。钙化是软骨源性肿瘤重要的影像学征象,软骨肉瘤钙化大多边缘较模糊,且表现为稀疏钙化为主。软骨肉瘤大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强化,呈“花环”状及“蜂窝”状改变(这种强化特点对应的病理改变是软骨基质被多发含血管的纤维束带分隔,软骨细胞及黏液成分多集中于周边区域,肿瘤中心钙化及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图片来源于“神经影像世界”)

9、表皮样囊肿

大多单发,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血运不丰富,质地柔软,常包绕邻近血管、神经,沿蛛网膜下腔生长,具有“匍匐生长,见缝就钻”的生长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三叉神经痛、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等。CT:均匀低密度,形态不规则,无强化。MRI: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无强化,DWI呈高信号是其特点。

鞍旁肿瘤诊断思路

鞍旁、海绵窦肿瘤的分布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由外而内常见的肿瘤如下:

来源于硬脑膜——脑膜瘤

来源于硬膜内——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

起自海绵窦间隙血管——海绵状血管瘤

起自海绵窦间隙神经——神经源性肿瘤

起自海绵窦内侧蝶骨——脊索瘤、软骨肉瘤

发生于蝶鞍内垂体窝——侵袭性垂体瘤

发生于蝶窦——蝶窦肿瘤

累及多层结构——转移瘤和淋巴瘤

1
查看完整版本: 鞍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