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TUhjnbcbe - 2021/8/13 18:39:00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其他部位罕见。在西方国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非常少见,文献中仅为个案报道,但在国内却并不十分少见。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影像学表现特点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特点包括:(1)病变均为单发,体积大,直径常达5cm以上;(2)病变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3)病变内很少出血和钙化,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具有特征性,信号多均匀,少数信号不均匀;(6)增强MR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其明显高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类似T2WI上的脑脊液信号;(7)DWI时ADC值明显升高,说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扩散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快,但由于T2效应,DWI上病灶信号并不低,而接近于脑实质;(8)由于病灶内无脑组织,1HMRS检查时无NAA

峰、Cho峰和Cr峰出现。

鉴别诊断

发生在鞍旁的占位性病变很多,包括脑膜瘤、动脉瘤、转移瘤、软骨瘤、垂体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瘤等。其中有些病变影像学表现很有特点,容易定性诊断,如:动脉瘤在MRI上表现为血管瘤流空;软骨瘤钙化显著;三叉神经瘤通常沿三叉神经向后延伸到桥小脑角;转移瘤多来自鼻咽癌,鼻咽部同时有癌灶存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为囊性病变,强扫描不强化。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病变部位及范围很有特点,病变体积大,以鞍旁为主,

但同时伸入到鞍内,而上述鞍旁占位性病变中,可以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的病变主要为脑膜瘤和垂体瘤,所以,脑膜瘤和垂体瘤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应考虑的两种病变。CT平扫时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密度类似,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因为垂体瘤罕见钙化,鞍旁脑膜瘤钙化也很少见,所以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很少钙化的特点对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鉴别帮助也不大,但垂体瘤出血较常见,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出血,所以当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的病变有出血时不应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应该首先考虑垂体瘤。CT增强扫描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区别有意义,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程度比脑膜瘤和垂体瘤更明显。MRT1WI上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信号相似,均为接近于脑灰质信号,但在T2WI上海绵状血管瘤呈很高信号,而脑膜瘤和垂体瘤均呈稍高或等信号,所以MRT2WI呈很高信号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区别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重要征象。鞍旁也有一些病变在T2WI可以表现为很高信号,如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但这些囊性病变在T1WI多呈低信号。MR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类似于T2WI时的脑脊液信号,也不同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表现,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确定诊断的又一重要征象。

综述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主要应与脑膜瘤和垂体瘤鉴别,CT平扫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CT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强化者应该考虑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性。MRT1WI接近等信号而T2WI呈很高信号具有特征性,MR增强扫描呈非常显著强化更支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ADC值显著升高而DWI接近等信号也具有特征性,1HMRSNAA峰、Cho峰和Cr峰消失可以完全除外脑膜瘤和垂体瘤,确定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本文摘自临床放射学杂志年第26卷第2期医院影像科鱼博浪王斐孙亲利张明范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