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9期报道专题为人工智能:脑出血。医院王任直教授和冯铭教授作为专题组稿专家,精心组稿约稿。
在“人工智能:脑出血”专题中,重点利用临床数据资料和智能化影像学分析技术,提高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医院王任直教授进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展望》,重点阐述《出血性卒中精准诊断、评估、预测及治疗展望》,医院冯铭教授介绍《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医院卓杰教授综述《脑微出血与脑缺血性事件相关脑出血研究进展》,医院田风选教授阐述《女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雌激素缺乏关系研究进展》,医院阎晓玲教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Ⅶ型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南京大医院王毅教授探讨《超高速螺旋CT血管造影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分析》,医院崔冬强教授进行《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医院怀鹏医生进行《神经内镜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临床研究》,医院徐学友教授分别进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的疗效观察》,医院冯珂珂教授介绍《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体会》。
此外,还刊登临床病理报告、临床研究、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临床医学图像等栏目的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1.充分利用临床数据资料和智能化影像学分析技术,提高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水平
王任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9期人工智能:脑出血专栏如约与各位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中,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必定要问及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不是某种疾病?需不需要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如何?手术风险如何?手术之后能不能保住生命和功能?肿瘤会不会复发?手术之后能不能继续工作?如果不治疗会如何?等等,临床医师均无法准确回答,只能答复:“可能是某种病,如果想治疗只能手术,手术有风险甚至有生命危险,请认真考虑清楚,做好最坏准备”。不是临床医师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而是他们无法准确回答,因为没有客观依据。
2.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展望
王任直,孔梓任,冯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
尽管我国的医疗事业在过去数十年间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诊疗水平差异较大、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科研软硬件受限等挑战,制约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凭借其高速度、低延迟等特性,在我国具有顶层设计、技术领先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3.出血性卒中精准诊断、评估、预测及治疗展望
王任直,常健博,冯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
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目前的诊断与治疗体系多样,但传统体系缺乏对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患者预后差异较大。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出血性卒中的精准诊断、评估、预测和治疗必将成为可能,未来有望最终实现出血性卒中诊断与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4.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常健博,王任直,冯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多样,目前其治疗效果遭遇瓶颈。通过综述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历史沿革和应用现状,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该项技术,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提高颅内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最终实现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5.脑微出血与脑缺血性事件相关脑出血研究进展
卓杰
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脑血管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
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提示既往曾发生过颅内小血管破裂。脑微出血与脑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是目前神经科研究的热点。年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出血的Meta分析,其中不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结果。由于这些Meta分析结果大多基于西方白种人的临床资料,经综合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人群为主体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目前所获得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脑微出血发生率、数目和部位分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出血显著相关,在对此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时有重要参考意义。
6.女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雌激素缺乏关系研究进展
田风选
西宁,医院神经外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与雌激素缺乏有关。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Ⅶ型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阎晓玲,张学斌,唐帆,孔繁明,杜从斌,苏心,王新平
医院病理科(阎晓玲、张学斌、唐帆、孔繁明),神经内科(杜从斌、王新平);天津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苏心)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制备Sprague?Dawley大鼠右侧纹状体出血模型,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法观察BMMSC细胞移植治疗后1、3、7、14和28d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不同处理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mNSS评分(均P=0.)、凋亡细胞数目(均P=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移植组大鼠治疗后28dmNSS评分降低(P0.05),且呈时间性递减,治疗后7、14和28dm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和3d(P0.05);治疗后1、3、7、14和28d,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凋亡细胞数目增加(P0.05)且于治疗后7d达峰值(均P0.05),治疗后14和28d凋亡细胞数目虽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治疗后1和3d(均P0.05)。移植组大鼠移植区及周围BDNF表达升高,偶见绿色荧光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绿色荧光蛋白和神经元核抗原双表达细胞,表明移植的BMMSC细胞已在宿主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
结论由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稳定,可用于脑出血研究。移植的BMMSC细胞通过上调BDNF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8.超高速螺旋CT血管造影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分析
王毅,邵明冉,周飞,杭春华,冯铭,魏俊吉,杨咏波
218南京大医院神经外科(王毅、杭春华、杨咏波),放射科(邵明冉、周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冯铭,魏俊吉)
目的探讨超高速螺旋CTA评价急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经CT平扫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例患者均为年6月至年1月急诊病例,于脑出血急性期(72h)经超高速螺旋CTA检查和图像后处理确诊,分别行内科保守治疗、血肿清除术或脑室外引流术,改良Rankin量表(mRS)和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
结果例(56.68%)符合烟雾病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颈内动脉狭窄、闭塞,Willis环增粗,部分血管扩张明显,基底节区侧支血管明显增多,额颞叶交界区底部血管呈增多趋势,脑底部实质内细小、密集的烟雾状血管生成。与DSA相比,CTA诊断准确率为95.27%(/)、假阳性率为4.76%(3/63)、假阴性率为3.06%(3/98)。其中,84例CTA显示“粟粒征”阳性、例“粟粒征”阴性,“粟粒征”阳性组患者发病后1、3和6个月mRS评分高于(P=0.)、GOS评分低于(P=0.)“粟粒征”阴性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mRS评分逐渐降低(均P=0.)、GOS评分逐渐升高(均P=0.)。
结论超高速螺旋CTA作为疑似出血型烟雾病的急诊辅助诊断方法,具有安全、便捷、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9.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崔冬强,冯铭,束旭俊,霍贵通
医院神经外科(崔冬强,霍贵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神经外科(冯铭);淮安,医院神经外科(束旭俊)
目的比较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选择年7月至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1例)或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72.66±5.21)min对(.51±6.25)min;t=?51.,P=0.]和住院时间[(12.21±1.81)d对(13.12±1.41)d;t=?4.,P=0.]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91.88±8.89)ml对(.24±36.57)ml;t=?52.,P=0.],血肿清除率增加[(98.29±1.37)%对(72.83±9.37)%;t=?17.,P=0.];术后6个月时预后更佳(Z=?3.,P=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5/41)对26.83%(11/41);χ2=2.,P=0.]。
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10.神经内镜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临床研究
怀鹏,王溪,王维,许振喜,陈镭
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手机软件定位血肿,于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继发性脑水肿和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术后CT显示血肿清除率85%,无一例出现继发性脑积水;6例(10.71%)并发肺部感染、1例(1.79%)发生再出血。术后8个月时,恢复良好11例(19.64%)、轻残27例(48.21%)、重残15例(26.79%)、植物状态生存3例(5.36%),无死亡病例;BI评分60分30例(53.57%)、40~60分8例(14.29%)、20~40分15例(26.79%)、0分3例(5.36%)。
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所需设备易获得,医院推广应用。
11.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杨华
554贵阳,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及该模式下钻孔引流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年12月至年12月经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共治疗37例高龄(≥80岁)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根据Bender分级评价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头部CT评价手术疗效、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非张力性气颅(19例占51.35%)、硬膜下积液(5例占13.51%)、低颅压(2例占5.41%)和癫痫发作(1例占2.70%);高龄相关并发症为新发肺部感染(1例占2.70%)、血压异常(3例占8.11%)、血糖升高(2例占5.41%)、冠心病急性发作(3例占8.11%),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手术前相比,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好转(Z=6.,P=0.),术后CT显示总有效率为86.49%(32/37);随访期间KPS评分≥60分,CT显示总有效率为96.43%(27/28)。
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以优化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流程,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在该模式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12.阿托伐他汀治疗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的疗效观察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隋建美,杨华
554贵阳,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疗效。
方法纳入年8月至年1月采用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患者共58例,采取扩容、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35例),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随访2~4个月记录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
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3%(32/35)对56.52%(13/23);Z=?3.,P=0.]、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32.77±7.00)d对(40.30±13.22)d;t=?2.,P=0.]。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有效,具有促进硬膜外积液吸收、改善患者预后之功效。
13.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体会
冯珂珂,孙树鹏,吴迪,张弢,马雅玲,李亚丹,尹绍雅
医院神经外科(冯珂珂、孙树鹏、尹绍雅),重症医学科(吴迪、张弢、马雅玲、李亚丹)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体会。
方法1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均为年1月至年12月住院病例,接受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
结果发病至手术时间为(21.61±4.34)h,手术时间(1.53±0.67)h,术后血肿大部排空时间(54.39±8.10)h,拔除引流管时间(3.18±0.42)d;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和消化道出血(2例),经对症治疗痊愈,1例死于再出血。平均随访8个月,GOS分级5级者9例、4级2例、3级1例、1级1例。
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