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常见肿瘤体质治疗
TUhjnbcbe - 2021/9/3 1:40:00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41463.html

脑瘤

脑瘤又称颅内肿瘤,是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它可原发颅内的脑膜、脑、神经、血管、颅骨及脑的附件,如脉络丛、脑垂体、松果体等,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也可以从身体其他部位的脑肿瘤扩散而来,称为继发性或转移性脑瘤。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20~40岁者居多。大约每10万人口中每年有2~10人患病。成人与儿童在好发部位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儿童以小脑幕下的肿瘤多见,成人则以小脑幕上的肿瘤多见。世界卫生组织(W0)统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约3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

一般根据肿瘤的组织发生及其病理特点,脑瘤分为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血管性肿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胆脂瘤、松果体瘤、第三脑室胶质囊肿等。少见的脑瘤还有如脊索瘤、由颅骨内板长出的骨瘤、原发性肉瘤及颅骨内表皮样囊肿等。

本病属祖国医学“头痛”“癫痫”“中风”“眩晕”“虚劳”“头风”“真头痛”“呕吐”等范畴,或与此类疾病相类似的,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失调致气滞血瘀、热*蕴结或痰浊凝聚而形成的。

脑胶质瘤的预后总的来说较差,脑干、基底核、胼胝体脑室壁等处的恶性胶质瘤多预后不佳。手术并放、化疗可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平均延长生命1~2年。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胶质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则为高度恶性,预后极差。小脑星形细胞瘤如能手术彻底摘除,结合放疗,中医调养,一般可痊愈。髓母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较敏感,尤其是髓母细胞瘤最显著,故虽然恶性程度较高,手术不能全切,但结合放疗与化疗和中医中药也能在一定程上延长生命。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对放疗并不敏感,但习惯上仍在术后施以放疗,以防残瘤体之恶性变。松果体瘤手术不易全部切除,但对放疗却很敏感,故手术后常规作放疗以抑制和延缓肿瘤之生长。

病因

1.现代医学: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2.祖国医学:内生痰火或外感邪热、内外之邪相互凝聚所致。

临床表现

(一)头痛

肿瘤直接压迫或牵拉局部痛敏感结构可引起部位固定的局限头痛,并伴有局部颅骨外的压痛。一般头痛是阵发性的,呈胀痛或跳痛,多发生在夜间和清晨。随着肿瘤的逐渐长大,终成持续性头痛,颅内压增加时,头痛就趋于广泛。

(二)视觉障碍

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野缺损、盲点扩大、视力敏感锐减、复视,严重者失明。

(三)呕吐

剧烈头痛时常多先有恶心,然后呕吐。是由于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通常发生于夜间或清晨空腹或头部位置有变更时。幕下脑瘤出现呕吐要比较幕上肿瘤多且早。呕吐常是儿童小脑肿瘤唯一的早期症状。

(四)癲痫样抽搐

全身性癫痫样抽摘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但也可能是脑瘤局部的影响。

(五)眩晕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眩晕,并不是感觉外界在旋转,而比较常见的是不稳定的感觉,在弯腰时则有倾倒的情况出现。

(六)精神症状

在轻型的病例中,主要的精神症状可能仅仅是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下降,并容易激动。颅内压缓慢地增加时,可以导致进行性痴呆,患者有智力减退、表情淡漠以及大小便失禁等。颅内压急性或亚急性的增加,常引起精神错乱。压力升至相当高的程度时,病人所有的精神活动几乎都停止而陷于昏迷状态。

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扫描:

能直接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囊性变和钙化等。恶性胶质瘤中央呈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瘤体周边呈环形强化,瘤周围脑水肿呈低密度改变:脑膜瘤呈高密度病灶改变。

2.MRI检查:

肿瘤的信号改变,可反映肿瘤组织本身情况以及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等。

(二)结合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称为颅内高压三大

症状。

(三)辅助检查

1.免疫生物学检查

(1)纤维酸性蛋白血清(GFAP)试验:呈阳性的即可确认它是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2)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沉淀法可显示NSE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2.生物化学检查

(1)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增高时,多见于颅内胶质细胞瘤。在恶性胶质瘤及转移瘤中,常见谷草转氨酶和LDH均增高。

(2)脑脊液中24一脱氢胆固醇含量増高,常见于胶质母细胞瘤及少枝胶质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一)脑血管意外

脑瘤患者瘤体内及其周围血管的改变产生出血、坏死以及囊性变而突然发病并昏迷,称为脑瘤性卒中,颇似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容易误诊。①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病史,多在用力或兴奋的情况下骤然发生昏迷及偏瘫,发病时血压高。脑脊液压力大且为血性。CT显示血肿影、周围低密度坏死水肿带、占位表现以及环形增强与脑瘤性卒中十分相似,但脑瘤性卒中多在血肿附近可显示肿瘤组织,尤以增强扫描为明显。②脑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与脑瘤性卒中相似。但脑血栓患者,多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多无颅内压增高症状,且症状一般在1~2日内达到高峰,后逐渐好转或平稳,很少逐渐加重,且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脑血栓形成24小时后,CT显示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不均,需与脑瘤相鉴别。脑血栓形成的脑脊液压力和蛋白定量多正常,有助于与脑瘤的鉴别。

(二)假性脑瘤

又称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系指患者有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同时伴有视觉障碍)等持久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而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可为脑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及静脉窦栓塞等,病程进展缓慢且经过平稳,腹穿放液后常可有明显好转,有自我病情缓解期,但可复发,临床上与脑瘤不易鉴别,常需辅助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后始可诊断。二者眼底检査均有视乳头水肿,腰穿及X线均为颅内压增高征象。但假性脑瘤的脑脊液检查无阳性所见;而脑瘤患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且颅脑影像学中可见占位性改变。

(三)脑结核瘤

本病常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多发生于小脑及枕叶,常误诊为脑瘤。脑结核瘤的患者多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有结核病史或体内其他器官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尤其是肺部病灶,患者表现消瘦、营养不良、微热、盗汗等,抗结核治疗有效。而脑瘤患者以中老年多见,除合并感染外没有全身中*症状,但其病程进展较快,症状进行性加重。头颅CT二者均有灶周水肿带、环形增强及结节性增强,但脑结核瘤常为多发,病灶多位于额顶叶皮层或皮层下浅表部位,星圆形或卵圆形,可有钙化和脑膜增强征象,经抗结核治疗病灶可变小。另外,在脑结核瘤的X线片中有钙化时,选择腰穿可查到结核菌。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手术:

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最基本方法。但肿瘤是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因此在手术后1~2周,应进行放疗。

2化疗:

由于神经中枢有血一脑脊液屏障存在,很多药物难以进入脑内发挥作用。不过近年来发现颈动脉注射高滲溶液能使血一脑脊液屏障开放2~12个小时;另外放疗量达20GY时,血一脑脊液屏障开放;放疗后一个月血一脑脊液屏障仍处于开放状态,鉴于此,脑胶质瘤可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放化疗并用或放疗后继续应用化疗。

口服化疗药物:TEM(替莫唑胺)~g/m2,ロ服,5天一疗程,4周重复。TEM为一种新烷化剂,小分子,脂溶性高,易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并转化为活动代谢产物;*性小,主要*性为轻度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无蓄积作用,对多种实体瘤有效,对脑瘤效果较好。美国FDA已批准二线治疗间变性脑星形细胞瘤。

3.颅内高压处理:

(1)地塞米松30mg加10%GS50ml静脉推注,然后每隔6小时,口服地塞米松5mg,口服至减轻或消除各种颅内高压的症状。放疗结東后,地塞米松可以减量,直至停止使用,症状出现时,重新使用,较长时间应用皮质激素,建议用制酸药,减少胃刺激,同时注意真菌感染。

(2)如果中等剂量地塞米松效果不佳,可将地塞米松剂量升至40mg,每4~6小时静推一次,但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同时用甘露醇75~g(浓度为15-25%)半小时内快速注射,每6~8小时重复一次。

(3)惊厥症状,可用苯妥英钠mg口服(一日量);若效果不佳,改用卡马西平20mg,每日一次,口服,或苯巴比妥30mg,每日4次,口服。

(二)中医治疗

脑瘤一般痰湿、血瘀体质者较多,在治疗中,可参考上述两种体质有关事项。头痛、肢体不利者,我自编段氏“三苓汤”治疗该病,疗效较好,处方如下:

土茯苓30克,茯苓20克,猪苓20克,

地龙15克,生南星15克,僵蚕12克,

蜈蚣3条,全虫10克,葛根30克,

川牛膝30克,蛇六谷30克,川芎20克,

当归15克,赤芍20克,菟丝子15克,

女贞子15克,炙甘草5克。

一日一剂,水煎两遍,每次30分钟,两次药液兑一起浓缩为m1,一日2次,饭后一小时服用。

恶性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枳实;大便干燥者加大*、火麻仁。

此方曾治疗一位八十岁的男性、医院放弃的脑胶质瘤病人,延长生存期两年。

(三)中药预防

要两个月査一次肿瘤标志物NSE,LDH,三个月查一次脑CT。同时根据病情可选用下方康复治疗:

川芎5克,枸杞15克,当归9克,

丹参15克,炙远志9克,红花9克,

桃仁9克,淫羊藿15克,太子参24克,

浙贝9克,半夏曲9克,炙蜈蚣1条,

土茯苓25克。水煎服。可预防复发。

节选文献:段汝钦《体质肿瘤学》86页—89页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9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见肿瘤体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