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五
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鼓胀,中气的衰败症状。肺主气,肾主水,人的身体中半以上为阳,这叫做气分,中半以下为阴,这叫做水分,气旺盛于上,水旺盛于下,阴阳的定位。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相为根本,气水循环。探究转运的枢纽,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在下,这叫做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这叫做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气,中焦如积水的田地,下焦如水沟。上焦气盛,所以如同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所以如同河流的倾泻,而气水变化的根原,出在中焦,中焦,气水的交会,气刚开始升而水刚开始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所以其形状如同积水的田地。
气转化为水,由于肺胃,水转化为气,根源在肝脾。肺胃右降则阴气生,所以气清凉而转化为水,气不化水的,是肺胃的不降;肝脾左升则阳气生,所以温暖而转化为气,水不化气的,是肝脾的不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从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从而为水胀。而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积而上升下降阻塞不通的缘故。{解读}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芽,中州枢转,是金木的作用,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的,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五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可参照鼓胀治疗。
气鼓
气从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下往上升,肾中的阳气,是气的根本。气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气的分界线。肝脾不升,阴气郁结而下陷,所以肚脐以下肿。木性善于通达,发达而不郁积,水温土燥而阳气升,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通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上升运转,所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通达,郁积而产生热,热传到脾土,脾土受热,把脾土的湿热,传到膀胱,五行的本性,发病就传他所能够克制的,气势本来就如此。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顺利,加上发热,所以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并且呈*色或者红色。
脾土既然下陷,胃土必定上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发病下热的原因,是肝木的不升,发病上热的原因,是胆火的不降。发病根本原因属于湿寒,而病的表面上则表现为湿热。宜泻湿而通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的郁热。 桂枝姜砂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炙)11克砂仁(炒,研)4克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的,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祛除日久积滞糟粕,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色的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个赤小豆(研)11克香豉(研)11克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调上二种药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的,不可服此药,应当用葶苈散。
水胀
水从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上往下降,心中的阴气,是水的根本。水降到肺和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水的分界线。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泛滥而且上逆,所以肚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发病收敛而不郁的原因,是阳明胃土的下降。土湿胃逆,肺无下降的路,阳分的水,不得下行,阴分的水,反得上泛,水入到肺,宗气(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隔碍,则为气喘而有胸部满闷,水入到经,胃气堵塞,则为肿胀。
水产生在肺而由肾统领,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的腑,相互为表里。饮水进入胃里,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弥漫郁霭,化为雨露,等到了中焦以下,则流泻汇集丰盛,气势如江河了。膀胱,水的沟壑,肺气化水,传到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所以肿胀不发作。膀胱的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说:三焦,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实则闭塞不通,虚则遗尿。发病虚而遗尿的,相火的下虚,发病实而闭塞不通的,不是相火的下实。因为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这叫做实。膀胱热的,相火泄于肾脏而下陷于膀胱。
相火藏在肾水里,本来不泄露,相火泄露而不能收藏的,过错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的功能畅通,就只是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的功能不能发挥,从而越想疏泄,因为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所以水道不能清爽利落。
相火的下陷,根源在肝,肝气的下陷,根源在脾,肝脾郁积下陷,加上相火从而产生下热,传到己土,己土把他的湿热传到膀胱,所以小便不通而赤*色。
膀胱闭塞,水不能归到膀胱,所以逆行在胸腹,泛滥在经络,从而肿胀发作了。「水热穴论」说:膀胱的根本在肾,膀胱的表面在肺,都是积水。所以水病下为足背浮肿大腹,上为喘息声粗大不得卧,表面和根本都发病。
发病在根本在肾的,适宜于泻在膀胱,病在表面上在肺的,适宜于从汗孔泻之。汗尿的排泄,总是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的发作,虽在肺肾两脏,但土湿木郁,才是他的根本。苓桂浮萍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半夏11克杏仁11克甘草二钱浮萍11克桂枝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的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阿胶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发热的加栀子。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所以发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一定的治法。后世庸医的八味加减的方子,地*助脾的湿,附子加重肝的热,肝脾没达到极度腐败,服药可以达到效果,肝脾病严重的就不见效,而反加重其害,最是误人。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在上,虽壅满郁遏,但不至于胀,惟有下陷而不升,便发病气鼓;水在下,虽停瘀凝结,但不至于肿,惟有上逆而不降,便发病水胀。肿在上半身以上的,水胀;胀在下半身以下的,气鼓。病人全身都肿胀的,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气水交加发病,便是气中也有积水,水中也有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的,病人水道必定不通利的,水病于上的,其气道必定不通。仲景《金匮?水气》的治法,腰以上肿,应当发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也泄下;腰以下肿,应当通利小便,小便顺利则水行而气也通达。
续随子,别名: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辛温、有*。
主治:1、小便不通。2、水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3、症块。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4、蛇咬伤。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噎膈根原
噎膈,阳衰土湿,上下的窍都闭塞。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所以旧谷善出,上窍开,所以新谷善纳。新旧依次更替,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窍上下打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堵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所以便结而小便不通,饮食都有阻碍。缘于气的本性,实是清空,虚则阻塞不通。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阻碍,所以善于收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不堵塞,所以善于排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下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因为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所以脾陷而阻塞其下窍,胃逆而阻塞其上窍,升降的枢轴都废,出纳的机能全部停止。
糟粕的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的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堵塞,兼有甲木的邪气了。甲木逆行,克制戊土,土木集聚凝结,肺无下行的路,雾气堵塞淤积,化生痰与口水,胸膈滞塞,所以食噎不能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干涸失去滋润,而乙木的疏泄功能不能发挥,所以大小便阻塞难行。总的是缘于中气的不运行,所以升降作用相反,出纳无效。 苓桂半夏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半夏11克干姜11克生姜11克芍药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胃脘上口贲门部)不开,加上痰涎胶黏,所以食物阻碍不能下去,治疗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下胃气。痰盛的,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饮极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来原来的积痰,下泻阻滞的饮食,胸膈洗荡,腐败清空,那么饮食渐渐的就下去了。
胸膈的郁结懑闷,缘于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的邪气。因胃逆则肺胆都没有下降的道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积压迫,所以胸胁痛楚,应当用甘草缓和其迫急,芍药发泄其木邪,柴胡、鳖甲,发散其结郁。如果同时有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病痛自然减轻。
病人大便干燥结块,粪粒坚硬,缘于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润大肠。大肠是阳明燥金的腑,枯槁失去滋润,自然应该是阻滞难行。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病的因为饮食不多,消化不迅速,谷滓有限,不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因为肝木郁积下陷,关节孔窍堵塞,疏泄的功能不发挥,所以大便困难。这适宜用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用桂枝通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的,重用肉苁蓉以润滑肠窍,白蜜也很好。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润他的风木。
病人小便红涩的,缘于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所以水道不利,这宜用茯苓、泽泻、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严重的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然顺利。噎病的人痰多大小便少,全是土湿,湿土不运转,肝不升达,所以大小便不通,肺不下降收敛,所以痰盛,泻湿以泽泻、茯苓为主,辅佐以利肺疏肝的药品,则痰消而尿长了。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物自然难以下咽。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渐有了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的药品,去除病人胸中的腐败,食物没有不下的道理。而上下打开,总是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大小便顺利了。
庸医以为阴虚燥旺,用地*、牛乳滋润的药物。更可杀的是,大量的用大*,噎病的人,还可以寿到一年的不到百分之一,如果口服汤药,就数月死了。
医法失传,千古没有理解的人。能悟通这个道理,那么病去寿增,死不了了。
{解读}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膈多见于高年男子。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所以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反胃根原
反胃,阳衰土湿,下脘(胃腔下口幽门部)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关门敞开,精华的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便畅通。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化而不能吸收,己土偏弱,则能吸收而不能消化。因为阳含阴则性质下降,降则化阴而吸收功能旺盛,所以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消化功能好,所以脾以阴土而主消化。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消化,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消化,下窍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土性回环运转,气化不停,新旧混合增加,顷刻不能容纳,饮食不消化,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的道理。
病人大便结块的,糟粕的传送不多。于是窍不开,但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积时间长了,而后突破关口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连续。等到延迟比较长时间,传到肛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于大肠以燥金的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所以干燥滞涩而艰难。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姜苓半夏汤
人参11克半夏11克干姜11克茯苓11克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只是胃脘上口贲门部不闭合罢了。治疗的时候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的药物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
湿气渗泄,必然通过大小便,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的方法,依照治疗噎膈的各个方子,没有不同。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此处改为: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大半夏汤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消渴根原
消渴,足厥阴经的病。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相为表里,风木的本性,特别想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却强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蛰藏的功能。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经跟从相火转化为气,手少阳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发病淋病,足少阳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发病为消渴,缘于风和火聚集邪气,津液、血液耗伤,所以燥渴。
淋病是因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为胆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发淋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发病消渴。脾陷胃逆,二气不交,于是消渴病在上而淋病在下。只是脾下陷,则是淋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则是消渴而不是淋病。淋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泄,消渴但不是淋病的,木能泄但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则是肝气抑郁而产生热,膀胱热涩,所以小便不通,水不能藏,则是肾阳泄露而产生寒,肾脏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样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热,木的温气所化,木温的,水的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所以疏泄不通,从而发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所以蛰藏失去功能,而产生多小便的病证。
《素问?气厥论》说:心热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便二,死亡不能治了。这是上下都寒,上寒则是少喝水,下寒则是多小便。喝一小便二,是精和尿各半,所以必死。《金匮》说: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多,饮一斗,小便一斗。这是下寒上热,下寒则多小便,上热则多饮水。喝一小便一,是尿多而精少,但还可以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是消渴淋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读}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肾气丸
地*10克山萸5克山药5克丹皮4克茯苓4克泽泻4克桂枝13克附子13克
炼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两服。不知,渐加。
《金匮》说: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面伤在燥热,下面病在湿寒,燥热在肝肺的经上,湿寒在脾肾的脏上。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丹皮、桂枝,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的寒,薯蓣、山萸,收敛肾精的泄露,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泄,木越郁积而越疏泄,泄而不通,则是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是水如泉水不止。肾气丸能缩小小便的太过,也治疗小便的不通,《金匮》说:小便一斗的起作用,小便不利也起作用,因为他可以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
猪苓汤
猪苓11克茯苓11克泽泻11克滑石(研)11克阿胶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疗上消渴下淋病的。
上消渴下淋病的,土湿木郁,从而产生风燥。猪苓、茯苓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是解渴疏通淋病的良法。
如果木郁不能疏泄,适宜加桂枝,以通达木气。如果消渴淋病同时发作并且发热脉浮的,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应当用五苓散发汗。
桂附苓乌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桂枝11克干姜11克附子11克龙骨(锻,研)11克牡蛎(锻,研)11克首乌(蒸)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饮一便二的。
《素问》说饮一小便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用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干姜、附子,暖水温中,桂枝、首乌,通达木强肝,龙骨、牡蛎,收敛精和尿。病刚得的时候,可以救药,时间长了不能治。
地*,别称:生地,怀庆地*。
中药名:鲜地*、干地*、熟地*。
鲜地*植物的新鲜块根味甘;苦;性寒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干地*植物的干燥块根味甘;苦;微寒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熟地*植物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味甘;性温补血滋润;益精填髓
猪苓,别称: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猳猪矢、豕槖。
甘淡,平。
入脾、肾、膀胱经。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功用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缩尿止带止崩止汗此外还有生津止渴。
用于,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健忘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砂仁,别称:缩沙蜜、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楼主,现在人们所说的人参和古医书所说的人参是不一样的,古医书所说的人参生于现山西上*一带,至少在五六十年前已经灭绝。一般现在都用*参代替。-----------------------------
一般情况下用*芪代替人参就不错,现在不管什么参基本上是人工种植的,药性大概都不如从前
癫狂根原
癫狂的,即惊悸的重病。肝为木,肝气属风,其志怒,其声呼。心为火,其气热,其志喜,其声笑。肺为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肾为水,其气寒,其志恐,其声呻。脾为土,其气湿,其志忧,其声歌。气刚开始上升而但未升起来则怒,已经升起来则为喜,气刚开始下降而未降下来则悲,已经降下来则为恐。陷于深渊,志意幽沦,所以惊恐发作。等到下陷一半,则凄凉而转为悲,悲,恐惧的先机。升于九天之上,神气畅达,所以产生欢喜。等到上升一半,则抑郁而转为怒,怒,欢喜未达到。
凡是人一个脏器的气偏盛,则一脏的意志偏重的表现出来,从而一个脏器的气偏发。癫病的,安静而且多悲伤惊恐,肺肾的气旺盛;狂病的,躁动而多欢喜愤怒,肝心的气旺盛。肺肾为阴,肝心为阳,二十难说:阴气重的发癫病,阳气重的发狂病,正是这个意思。而金水的阴气旺盛,则是因为阳明经的湿寒,木火的阳盛,则是因为太阴经的湿热。缘于胃土右降,金水随从而下降,湿则不降,金水右滞而生寒,金旺则其志悲,水旺则其志恐。脾土左升,木火随从而上行,湿则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热,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湿寒发动则寝食都废,悲恐都发作,面目*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大便坚硬而小便不通,这都是金水的旺盛。湿热发动则睡眠吃饭都好,喜和怒同时发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大便顺调而小便通利,这都是木火的旺盛。
癫病缘于阴旺,狂病缘于阳旺。阴阳的性质相互不同,本来不是同样的气,而癫病的,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发小狂,狂病的,积累时日而发微癫。阳气胜过阴气则狂病发,阴气再盛则癫病发作。阳气胜阴气阴气胜阳气而癫狂轮流发病,这是阴阳气都偏。 苓甘姜附龙骨汤
半夏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附子11克茯苓11克麦冬(去心)11克龙骨11克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的,加蜀漆。
治疗癫病悲恐失正的病。
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11克柴胡11克犀角一钱,研汁生地11克芍药11克茯苓11克甘草(炙)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狂病喜怒乖常的病。
过度劳累而引起的伤害中气,土湿木郁,就产生惊悸。湿旺就产生痰,神志模糊不清,喜怒悲恐,顺乎情绪而发作,动而失去控制,便发癫狂病。癫狂的病人,一定有滞留的痰。痰,癫狂病的表面现象,湿,是癫狂的根本。癫病缘起于惊恐,狂病产生心惊肉跳,拔除本原堵塞源头的方法不在于痰。如果过夜的痰胶固,用瓜蒂散上下吐泻,让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除发病的根本。
柴胡,别称: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浮萍,别名:水萍、水花、浮萍、藻、萍子草、小萍子、浮萍草、水藓、水帘、九子萍、田萍。
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解*药。
归经:归肺经;膀胱经。
性味:味辛;性寒。
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主治: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癃闭、疮癣、丹*、烫伤。
楼主,有个错误:阴脱中“目者,阳神所发”
应为“阳明所发”
我们丧失了古人的环境,比如语言,比如纪年,很多的东西古人或许很容易甚至于是自然的理解,今天的我们却需要补很多的课。古代的小孩子脑子里就背熟了四书五经等的知识,而我们大学毕业也不一定看过四书五经。
痰饮根原
痰饮,肺、肾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湿,肺肾为痰饮的表面表现,脾胃才是痰饮病的根本。因为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堵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在上而化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郁结,没有不有宿痰留饮的疾病的。
清气上升的道路堵塞,肺气不能宣布,于是堵塞咳嗽发病哮喘,气息短胸气旺盛,睡眠吃饭不如原来,喜怒无常。因为痰饮隐藏停留,腐败堵塞,阻碍气血循环周流的通路,阻碍精神交流的关键,各种病都发生,变化无常,随着本气所亏虚而发作,但总是由于脾阳气的衰败。缘于足太阴脾经是以湿土主使职能,手太阴肺经随从湿土转化为气,湿旺脾亏,水谷消化迟缓,脾肺的气,抑郁而不能宣布,多产生痰涎,岁月增加,时间长了则一身精气都化为败浊,微阳断绝根本,那么人就死了。
年龄大的人,平时就阳虚,一旦神志不清痰多,垂头闭目,二三天就死。这是阳气败脱,痰证没法医治的情况。其余百病,不至于此。都适宜燥土泻湿断绝病人淫乱产生痰饮的根源,去其瘀塞停滞的残物,使他精气播散宣布,津液流畅,才可扶衰救危,延年益寿。
姜苓半夏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甘草7克半夏11克橘皮11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百病的产生,全由土湿,所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的病人更严重。原因在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治疗方法适宜于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汤加茯苓、橘皮,是一定的法则。
在上的痰,一半是湿热,在下的饮,纯属湿寒,上下用不同的方子,温暖清凉不同的症状,大的要点是温燥水土为主。上热的,加知母、石膏,下寒的,辅佐干姜、附子。陈痰缠绵的,胶固难行的,加枳实化开他。饮停留淤积藏腑的,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的,用五苓散,泻在汗孔。上脘的痰,可从口中吐出,中脘的痰,可从大小便下去,如果是经络的饮,非使他化成气化成津液,泻于汗和尿,别没有排除的道路。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快捷。用续随子的仁,驱逐痰饮,也是好的药物。
{解读}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咳嗽根原
咳嗽,肺胃的病。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这就没有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这就不咳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堵塞,固痰涎多生,呼吸阻碍,则会咳嗽发作。病多发作于秋冬的,风寒外闭,里气越郁积的原因。
而胃气之所以不降,全缘于阳明经的阳虚。太阴经以己土而生湿,阳明经随从庚金而化燥,燥强于湿,则胃降而脾升,湿气胜过燥,则脾陷而胃逆,因为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气的性质循序移动但阴气性质郁滞,自然的道理。
《素问?咳论》说:病人的寒气随饮食进入胃里,随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合内邪,因为是外来的寒气,则为肺咳。凡是咳嗽的病证,病因在于胃逆而肺寒,所以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病人燥热为咳的,金燥而火热。手阳明经以燥金掌管职能,燥气旺则手太阴经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旦遇到胃逆胆升,克制相火,则堵塞咳嗽就发生了。然而上虽燥热,但下则依旧湿寒。因为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因为他的火升而不降。缘于足太阴经的湿盛,则辛金随从而化湿,所以产生湿嗽,手阳明经的燥盛,则戊土随从而化燥,所以产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终究是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体悟先圣治疗咳嗽的意图,自然得到治疗的方法了。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半夏11克细辛11克五味(研)4克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于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通道阻碍,呼吸不得顺利分散到各处。稍感风寒,闭塞其皮毛,肺气越郁积,咳嗽必然发作。病人的肺或有上热,但不是脾肾湿寒,不形成此病。岐伯的论断,仲景的方法,不可改变。
咳嗽严重的,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克制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累过度咳嗽吐血,加柏叶,以收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除体表的邪气。
*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我倒认为,只有先读*帝内经、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之后,才能读好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化繁为简或者化难为易,是抽取了*帝内经,伤寒论和难经的要点,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有*师独到的见解,作为中医的入门应该是不错的,再深入的学下去自然的就回归*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一气周流的思想也对于诊断起提纲挈领作用,个人有此感觉
扁鹊的哥哥们
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王惊讶的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个人却默默无闻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说:“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有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给别人祛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他一用药就把并给除去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行医治病,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无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但被人认为是治小病,只能名传乡里;病人垂死时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气大伤,还会留有后遗症,这个人已经受损了,但是我却能名传天下。”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肺痈根原
肺痈,湿热的凝聚和蒸腾。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乱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开始发作为还可救药,成脓肺气衰败则死。这是因为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的原因。
中风在体表,则皮肤、肌肉的纹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怕冷。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营卫不交,风热同时发作,风邪外伤其皮毛。
皮毛,肺主皮毛。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击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肺气堵塞,内外不得排泄的路,气闷气喘,痰嗽更加厉害,口干咽燥,但不感觉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污浊的唾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凝聚和蒸腾,腐化脓秽,吐如米粥。时间长久肺脏溃烂,所以死亡。
病生在肺部,但根原在于胃逆,病人胸膈的痛,则是胆木的邪气。因为胃土不降,肺胆都无下行的通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发作疼痛,相火克制辛金,则胸中产生热。适宜一块治疗标和本(标本兼治)。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11克甘草7克桔梗11克杏仁11克茯苓11克贝母11克橘皮11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的病,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用甘遂、葶苈等种类药物驱逐散痰,脓血腐瘀,用丹皮、桃仁之类排除。
严重的用仲景的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脏真,胜过养痈遗留后患的。 二白散
桔梗1.3克贝母1.3克巴豆(去皮,炒,研如脂为末)0.4克饮服半钱匕,虚的减少。
脓在膈上应当吐,在膈下则泄下。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研,弹子大)大枣12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解读}肺痈,中医病名。肺部发生的痈疡。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葶苈(tínglì),别名:丁苈、大室、大适、狗荠,播娘蒿,野芥菜、南葶苈子。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还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共用。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即已椒苈*丸(《金匮要略》);治结胸、胸水,腹水肿满,配杏仁、大*、芒硝,即大陷胸丸(《伤寒论》)。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中医是掌握中医药学的人,有四类人:中医院校毕业的天然中医,从事二、三十年中医工作的自然中医,正在研究和使用着中医药的当然中医,还有就是承认中医药理论,按照中医理论指导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必然中医人
腹痛根原
腹痛的,土湿而木贼克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理通达,所以不痛。水寒土湿,脾气下陷而胃气上逆,肝胆郁遏,所以痛发作。
乙木上升,这是枝叶,甲木下降,这是根本。脾下陷则乙木的枝叶不能向上生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所以痛在小腹;胃上逆则甲木的根本不能向下培养,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所以痛在心胸。肝胆的经,两旁沿着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经的病,则外归于经,三阴经的病,则内归于脏。因为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所以痛在藏腑的,厥阴经的邪气,痛在胁肋的,少阳经的邪气。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中的肚脐,更为剧烈。
这病发在身体的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的。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的,风多而热少,上痛的,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如果有水谷停瘀,应当用温药下之,仲景的大*附子汤,是最好的治疗法子。如果过夜的东西留滞,而生郁热,则用厚朴七物汤,是良法。如果病人瘀血堵塞,气道梗阻,而产生痛的,则用破结行瘀的药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斟酌病人的寒热而选用。如果没有过夜的东西,治疗方法适宜于培土疏木,温寒去湿的药物,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个方子,实在是各种痛证的准绳。
姜苓桂枝汤
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脾肝下陷,痛在小腹的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11克鳖甲(醋炙)11克甘草二钱桂枝11克半夏11克芍药11克茯苓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胃胆上逆,痛在心胸的。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凡是心腹疼痛,大都是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烈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的,适宜用大姜、川椒、附子、桂枝,驱寒邪而通达木郁,必重用茯苓、甘草,泻湿培土,而减缓危急,病人的痛自然止住了。肝以风木主令,胆随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也经常的有,而推论到脾肾,没有不湿寒的道理,即有风热同时发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的药,必宜温燥,这是定法。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长意愿不旺盛,郁怒而贼克脾土,则产生疼痛。如果血枯木燥,宜用芍药、阿胶、当归、熟地、首乌之类,以滋养风木。木荣风退,应当立即减去,不可任意使用,以免衰败土气。
血郁痛发作,或内在藏腑,或外在经络,其病证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因为肝开窍于目,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所以皮肤粗涩而黑黯。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如果症结难破开,加蟅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的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也很好。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发作疼痛,用仲景温下的方法,大*、大姜、附子,泻其食水。严重的,稍加巴豆霜一二厘,扩清陈宿,功效最快捷。一切宿物堵塞,一并适宜这个方法。
巴豆,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辛,热,有大*。
入胃、大肠经。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1.峻下冷结:适用于冷结便秘,腹满刺痛;或小儿乳食积滞,痰多惊悸。2.攻痰逐水:可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之症;寒食结胸,痰涎壅盛,胸膈滞闷,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窍,精神错乱。3.用治痈肿脓成不溃,本品有蚀疮排脓之功。
腰痛根原
腰痛的病,水寒而木郁。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所以痛发作。木,水中之生发意愿,水泉温暖,生长意愿升腾,发于东方,所以木气根本从下萌发,正是需要温养,忽而水结冰化,根本失荣,生气抑遏,则是发病腰痛。
腰,水的所在地,腹,土的居所,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气不生,则痛在于腰。然而腰虽是水的位置,却是木郁积发作痛的本原,则必定同时发作土病。因为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则土燥,水旺则土湿,太阴脾土的湿,水气移动所致。土燥则木达而阳升,土湿则木郁而阳陷,癸水既寒,脾土必湿,湿旺木郁,肝气必下陷,下陷而不停止,坠到极深极低,所以腰痛发作。
过度好色而腰痛的,精尽人亡而气外泄。精,阴气,而阴中的气,这叫阳根。纵欲伤精,阳根败泄,变温泉而为寒冷的深渊,化火井而成冰雪窟,这是木枯土败的本原,疼痛的由来。缘于阴阳生长的道理,本来就是循环,木本来生火,而火也生木。少阴的火,升于九天之上的,木气的孩子,少阳的火,降于九地之下的,木气的母亲。病产生于水的,实生于水中的火。水中的阳,四象的根本,《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生发之气的本原。
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11克桂枝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附子11克阿胶(炒,研)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花椒,又称青花椒、狗椒、蜀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而四川省、贵州省地区特产的一种花椒又叫麻椒。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小*。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诃子,别名:别名诃黎勒、大金果、麻来、诃梨、诃黎、香柴、微毛诃子、随风子。
药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利咽开音。
应用:是治久泻久痢之常用药,也能敛肺下气止咳,清肺利咽开音,为治失音之要药。可单用,最好随证配伍。
用法:止泻宜煨用,止咳开音宜生用。要注意凡外有表邪、内有积热者忌用
奔豚根原
奔豚的,肾的积郁。平常的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是同一气,君相火都蛰伏,则肾水不寒。火的下蛰,实际上依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闭,阴气凝聚,时间长了就坚实牢硬,结于小腹,这叫奔豚,《难经》说:肾之积,叫奔豚。
水邪既然聚集,碰到郁积则爆发,奔腾逆上,势如惊吓的猪,腹胁心胸各种病都发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撑。等到气衰而恢复原状,各种病证才止。病势的凶猛,没有这么严重的。
然而积则是水邪发则是木气。其病没发的时候,心里先因害怕而自觉心跳,到病即将发作,则是肚脐下惶悸发作。因为水寒木郁,便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是惶悸在心里,根本不安,则惶悸在脐间,脐上惶悸生的,是风木根摇,所以发奔豚。
仲景「霍乱」说:如果脐上筑的,肾气动了。肾气,风木摇撼的根本,而论其发作,其实是木邪。木邪一旦发作,寒水上凌,木则克土,而水则刑克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这是奔豚所以危急而剧烈的原因。
悸,风木的郁冲,惊,相火的轻浮放荡。火不能胜水,五行的常态,所依靠的,子土温燥,制伏阴邪,培植阳根,蛰于坎府,根本不拔,则胆壮而神态平静。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阳根泄露,飘越无依,寒水下凝,阴邪无制,巨寇在侧,而身临败地,所以动惕慌悬,迄无宁宇。凡是惊悸一产生,即为奔豚欲发的征兆,不可疏忽。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37克桂枝15克甘草7克大枣15枚
甘澜水4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各种药,煎大半杯,温服,一日三剂。
作甘澜水的方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才能取用。
治疗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的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9克芍药11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枣4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奔豚刚开始发作,气从小腹上冲心部的。
奔豚汤
甘草7克半夏15克芍药7克当归7克*芩7克生姜15克芎穷11克生葛19克甘李根白皮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奔豚正在发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的。
奔豚的产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所以七窍都发热。少阳经的气,被阴邪郁迫,所以有往来寒热的病证。芎穷、当归,疏肝而滋风木,*芩、芍药,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盛,治疗方法应先清其上。
龙珠膏
川椒19克附子19克乌头19克巴豆(研,去油)11克桂枝19克茯苓30克牡蛎19克鳖甲19克
芝麻油、*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奔豚已结,气块坚硬,本属寒积,但阴邪已盛,稍服附子温下,寒邪不能制伏,奔豚必发,因为邪气深药力微,不是附子的过错。不治,则半年一载之间,必至殒命。这适宜用温燥脾胃,去其中焦湿寒,土燥阳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贴之,寒消块化,全从大便排出,滑白黏联,状如凝脂浊瘀后泄,小腹松软。重用附子暖水,然后才能承受。
{解读}奔豚,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奔豚,由于肾脏寒气上冲,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张仲景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方剂。他说:“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睏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宗其意,试用于某些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常常获效。奔豚证是一个非常多见的疾病,它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也有实,因此治疗时必须认真进行鉴别。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性味归经:
果:甘,温。归脾、胃经。
树皮:苦、涩,温。
根:甘,温。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请教楼主古人是用什么刷牙,洗头,洗澡的?
哈哈,不知道阁下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但古人一定是用纯天然的洗头和洗澡用品,这你不反对吧?
古人是怎么刷牙?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早在秦汉时期,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有一个金制的龙形器物,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现在牙签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宋朝时的《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现在药物牙膏的雏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但是这种牙粉并不结合牙刷一起使用,苏轼刷牙的时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来。这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跟苏轼不一样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马尾巴牙刷蘸清水,洒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洁,是苦参末。
宋朝时除了牙粉,还有牙膏。
关于洗头发和洗澡。----------------------------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浴史溯源
一、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tan潘请缋hui;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载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礼记·玉澡》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缋hui梁,”“居外寝,沐浴。”《礼仪·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礼仪·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诸侯要再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并臻完备,正是沐浴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
二、秦汉皇帝沐浴异闻
秦国嬴*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称始皇帝。当时陕西临潼县骊山有温泉,秦始皇在咸阳建都以后,便在骊山广修殿宇,砌石成池,赐名“骊山汤“,浴室骊山温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载,相传秦始皇有一天来到骊山洗浴,见到一位美女在那苍翠清幽的泉边亭亭玉立,美貌异常,便顿生淫心,不顾礼节,上前去调戏。美女被激怒了,张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击,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疮,流血淌浓,疼痛难熬。秦始皇这才知道这是一位神女,吓得惊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饶,祈求宽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涤,治愈了病疮。所以骊山温泉又名“神女汤”这个传说颇有意思,神女惩罚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当他知过谢罪后,又用温泉洗愈了他的病疮。这说明骊山温泉具有“吞肿去*”的医疗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记》云:“后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骊山温泉的这一功能,纷纷来温泉洗浴疗疾。这个传说也说明秦始皇十分喜欢沐浴这一事实。
秦代传闻于后世最著名的宫殿是阿房宫。阿房宫中筑有水道,将渭水、樊水引入宫中,而宫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又通过水道流出宫,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由此可以想见阿房宫中又许多沐浴设施,专供嫔妃洗浴,而这些沐浴设施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可吸纳河水,又能经过循环排出污水,甚至有过滤渭水、樊水的设施,使其昼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宫中的沐浴设施可谓奇巧,杜牧的描述虽不免有文学的虚词夸饰,但自立行间仍有真实的历史遗影,可以视为阿房宫中盛行沐浴的例证。
进入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亦留下与沐浴相关的记载,自先秦以来,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灾。此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武帝曾经常临河参加祓禊活动,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举行重大祭祀前,与祭者为表示对神灵的敬惧,都要沐浴净身,否则就会亵渎神灵,据《益都耆旧传》载,有一年,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祭祀,时任侍中的蜀人张宽随同前往。一行人马走到渭桥时,汉武帝突然发现载桥下的水中有个女人载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长。汉武帝十分诧异,便派人去询问。那女人说:“皇帝后面第七辆车上的人,知道我的来历。”当时,张宽坐在第七辆车上,汉武帝又让人去问。张宽回答说:“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斋戒不洁净,长乳女人就会出现。”所谓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很显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负责监督祭祀者斋戒的,天神深恶斋戒不清洁,“每斋即降而视之”。按张宽的解释,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发现祭祀者斋戒不洁净,才幻形长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诫祭祀者要认真地沐浴净身,否则不仅不能免灾获福,恐怕还要获罪。经历此事后,想必汉武帝再参加祭祀活动,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沐浴净身了。
秦汉之际,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尤其是《礼仪·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汉代已经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来。所谓“休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学记》云:“汉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王光谦补注云:“《通鉴》胡注: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河体肤整洁,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有着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晋南北朝贵族沐浴奇习
贵族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仪容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纪下》记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对沐浴格外钟爱,还专门撰写梁三卷《沐浴经》,大力倡导沐浴,可称是中国最早的沐浴专著。为此在当时洗头洗澡成为人们日常清洁卫生的生活环节。自先秦以来就已形成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生活习俗,古人洗头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为古代无论男女均束发覆巾,容易积累尘腻,所以必须勤洗头。
晋元帝司马睿和太子司马绍父子之间有一段有关洗头的对话十分有意思。史称“性至孝”的太子司马绍听说父皇洗头,专门上启表示祝福,因为“吉日沐头,老寿多宜”。而晋元帝的回答是头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来一头长发要洗一洗也是很费劲的,司马绍又说,听说洗头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劳,不知父皇龙体如何。晋元帝回答:洗去垢腻感觉特别好,身子一点不感到疲乏。洗头舒服,溢于言表。
《礼记·玉澡》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以为之,应该说是为贵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贫苦百姓是无法享受的。古人还有沐浴必更衣的习俗,《楚辞·渔父》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晋代贵族已将沐浴作为个人清洁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载,车骑将*桓冲喜欢沐浴,因其节俭不爱穿新衣。一次桓冲沐浴后,祈自故意送新衣给他。桓冲生气地催促拿走,其妻说:“没有新衣,哪来的旧衣。”桓冲听罢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冲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论新衣旧衣,当时人洗完澡必要换衣服,换上干净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诚如唐人杜牧《润州》诗中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在这样的时代里,不同的人对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态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极端。
南朝济阴冤句人卞彬,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于“澡刷不谨,浣沐失时”,导致身上虱虫极多,尽管淫痒难忍,但他仍然不沐浴,并声称也可以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
饥要食,困欲眠,污垢需清洗,这是作为文明人都会有的生活内容,只有经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洁卫生。而南朝齐人何佟之却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于名门贵族,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读礼论三百余篇,略皆上口。在历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让他大出风头的是他有沐浴癖,史书称其为人性好洁,往往一天之内,要洗浴十几次,几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还觉得不够。由于何佟之一日十几洗,时人送给他一个响当当地外号叫“水淫”。沐浴净身,讲究清洁卫生,本是个良好地生活习惯,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过分,一天洗十几次澡,这样的人世上确实罕见,故而,唐人李延寿撰写《南史》为何佟之作传时,就突出地写了何佟之地沐浴癖。这一点确实让何佟之出尽了风头,明人李贽、冯梦龙在其著作中都大谈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爱洗温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温泉浴,但温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于皇帝酷爱洗温泉浴,所以,人们一提起温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华清池。
陕西骊山温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汤”的美名,自秦以后,千城万国之民接踵而来洗温泉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在骊山建起“汤浴宫”;天宝六年,唐玄宗大兴土木,再行扩建,将泉池纳入豪华的宫殿内,改称为“华清宫”,因为宫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华清池”,专为帝王所享用。华清池分为九龙汤和芙蓉池,九龙汤专供皇帝御洗,芙蓉池专供杨贵妃沐浴,后来亦称为“贵妃池”,并设有专人管理,《旧唐书·职官志三》云:“温泉监掌汤池官禁之事”,这温泉监一官就是专门负责皇家汤池事务的专职官员。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五处汤池遗址。这就映证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汤十六所》的记载:“华清宫中除供奉两汤外,而别更有长汤十六所,嫔御之类浴焉。”清人史梦兰《全史宫词》亦云:
雨过华清树影凉,风来前殿玉龟香。
至尊浴罢金舆出,嫔御分寻十六汤。
可见当时华清宫内温泉浴之多,正是华清宫的鼎盛时期。
唐代皇帝从唐太宗开始,大多喜欢温泉浴,唐高宗李治有《过温汤》诗。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十二月驾临新丰温宫,赐浴汤池,大臣们还纷纷献诗,上官婉儿也赋绝句三首进献,名为《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体力行,罢温泉浴推向极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沐浴嬉乐,尽情享受温泉浴的乐趣。
当时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温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骊山汤、石门汤和凤泉汤。骊山温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凤泉汤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凤泉汤》诗中抒发“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而位于蓝田汤峪河口西侧的石门汤,虽然唐玄宗未能驾临,然而他却十分关心,特赐名“大兴汤院”,并以水温高低开辟玉女、融雪、连珠、濑玉和濯缨五个汤池。当时,长安各阶层人士前往沐浴,盛极一时。
对于温泉的疗疾养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认识,他常泡华清宫温泉,在《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一诗中云: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
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瑗。
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
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瘕疝(jiǎshàn)根原
瘕疝(腹中气郁结块的病),肾肝的积气。木生于水,水的本性,得阳气平和而冰也消融,遇到阴气萎缩而冻合,冰消融则木气旺盛,冻合则木枯。肾水寒冷,木气郁遏,臃肿结硬,根源在小腹,而盘结在睾丸,这就是所谓的寒疝。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旺盛则牢坚而不能排出,外热发作则横冲直撞而不能进入,大小反复无常,动止无法揣测。发病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不是小事。
这是肝肾的邪气,而实际上本原于任脉。《素问?骨空论》说:任脉得病,男子内结七种疝病,女子有白带、腹部脐下有硬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任脉,各种阴气的统领,少阴经厥阴经的气,总的根原在于任脉。肾中阳气固守,则冰消冻释,任脉中没有固结的邪气,肾中阳气泄露,水寒木郁,阴气凝滞,于是形成疝、瘕、带下的疾病。肾的性质蛰藏,肝性疏泄,水气旺则结而为疝、瘕,木气旺则流而为带下,完全一样的道理。任脉为阴而督脉为阳,男子是督脉旺,女子是任脉旺,所以男子的疝气还比较少,但女子的瘕、白带最多。
治疗方法宜用温暖水木的寒,发散肾、肝的郁结,把结寒温暖发散掉,瘕、疝自然消除。仲景的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二方,是治疗此病的良法。
肾囊偏坠的,叫作颓疝(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是肝木的郁陷,臃肿硬大,经常出而不入。病发经常的上下的,叫作狐疝(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说象狐狸的出没无常。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
吴茱萸(炮)11克泽泻11克乌头(炮)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枣4枚
煎大半杯,温服。
仲景的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次口服。没有感觉,再服一次。有感觉的,如同醉酒的样子。得吐为击中病灶。现在加了茱萸、泽泻,去其寒湿,以断绝疝瘕的根。
病人臃肿偏坠的,用这个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在袋中,热熨之,日热熨数次,使其囊消而止。
病人狐疝的偏有大有小,时上时下的,仲景用蜘蛛散,也是良方。
蜘蛛散
蜘蛛(炒焦)14枚桂枝2克
研末,取3克一匙,使人感觉到自在,享受和乐,一天服两次。蜜丸也可以。
{解读}妇科症瘕涵盖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
积聚根原
积聚(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气血的凝瘀。血积为症,气积为瘕(妇女肚子里结块的病)。《金匮》说:妇人原来有的症病,月经断了不到三个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肚脐以上的,这是症痼害,之所以血不止,其症不去的原因。缘于瘀血症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症痼相碍,所以血阻而下,症病是血引发的病。《伤寒》说:阳明经的病,若是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连绵不断,就要发作痼瘕之证,必然大便初硬后稀,之所以这样,因为胃中冷,水谷不分别的原因。缘于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化,则是大便泄痢,《难经》叫大瘕泄,这个瘕病为气病。
症瘕的病,多见寒热,因为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所以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所以外束而怕冷。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的,多下寒,血积的,多上热。因为心火阴气右降,而化金水,等到形成水,而又包含阳气,所以下焦不寒,气聚则金水失去收藏,阳不下蛰,所以生寒;肾水阳气左升,而化木火,等到形成火,而又包含阴精,所以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去生长,阴不上根,所以热发作。
血性温暖而左升,到右边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血左积的,木不温暖,血右积的,金不清凉。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为温暖,气右聚的,金不清凉,气左聚的,木不温暖。追溯其本原,总是本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症瘕病不发作。
{解读}水谷不别:人饮食入胃,通过小肠吸收后,固体废物(即谷)入大肠以大便排出体外,液体废物(即水)入膀胱以小便排出体外,这是正常现象,即水谷有别;如果人生病了,有时液体废物不入膀胱反入大肠,致使大便溏、泻,这种现象叫水谷不别。化坚丸
甘草74克丹皮克橘皮克桃仁克杏仁74克桂枝克
炼蜜,加陈醋制成酸枣大的丸,用米汤喝下三五丸,每日二次。
如果症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的药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原文]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内在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积聚的病,发病原因不过是气血,左积的,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的,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总之,气得不到血则不运行,血得不到气则不循环,气聚的,血没有不积的,血积的,气没有不聚的,只是有大小的分别罢了。病在内在藏腑的,可以用丸药治愈,在外在经络的,以膏药治疗。
化坚膏
归尾15克鳖甲30克巴豆(研)15克*连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山甲44克筋余4克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克,熬膏
硼砂克磠砂15克阿魏(炒,研)22克麝香7克人参15克三七15克山羊血15克肉桂15克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
用火化开,搅匀,稍冷,倒入水盆,浸二三天,装在罐子里,用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擦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黏不脱落。
忌一切发病的物品,只有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瓜,凡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的物品,都忌。象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终身都忌讳。犯了忌讳,病根立即发作。如果癖块二次发作,则不可救了。
蛔虫根原
蛔虫,厥阴肝木的病。木郁则蛀虫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以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孕育于癸水,而产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所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孕育于壬水,而产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所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所以蛔虫不生,因为土运而木荣。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子母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堵塞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于是寒热相逼迫,温气中郁,生机回旋堵塞,腐蚀腐朽,蛔虫产生了。
凡是物湿而得到温暖,覆盖不发散,则热气如蒸而虫化,或热或寒,不能生虫。所以虫不生于寒冰热火之中,而单独产生于湿木的,因为木得五行的温气。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所以仲景的乌梅丸方,*连、*柏与大姜、附子并用,目的是清除子气的上热,温母气的下寒。不去中下的湿寒,但只是杀蛔虫,土败木枯,则蛔虫越杀越繁殖,这时候应当温燥水土,以畅达肝木,那么蛔虫绝迹了。很多的医书杀虫的方法,屡次试验都没有效果。乌苓丸
乌梅(米蒸捣膏)枚人参74克桂枝74克干姜74克附子74克川椒(去目,炒)74克当归74克 茯苓克
木郁,治疗方法以燥土疏木为主。
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所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的位置,从庚金化形,所以其色白。而木陷的根源,总是因为土湿,应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泻大肠滞气,辅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的坠陷。
便坚根原
大便坚硬的,手足阳明经的病。手阳明经以燥金主令,足阳明经随从燥金化气,所以手足阳明经的气都是燥。然而手阳明经,是燥金,戊土从令而化燥,足太阴经,是湿土,辛金从令而化湿。土湿的能化戊土而为湿,不能改变庚金的燥,金燥的能化辛金而为燥,不能改变己土的湿。因为随从转化的容易转化,而主令的难变。所以伤寒了阳明经的大便干结,这是肠胃的燥。反胃噎膈的大便干结,是胃湿而肠燥。伤寒阳明的便结,肠胃的热燥,反胃噎膈的便结,是胃的寒湿而肠的寒燥。
因为阳气主开,阴主合,阳盛则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是粪如同羊矢的,都是阴盛而肠结,不关火旺的事。因为肾掌管大小二便,而传送的职能,则在庚金,疏泄的权力,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的窍已经堵塞,疏泄的功能不运行,大肠连接到燥金的腑,闭涩不开,所以糟粕零星的下去而不粘连,道路梗阻而不滑利,时间长久了,缠绕扎束成丸状。大便色黑而不*的,水气旺而土气衰。此证仲景叫他脾约,脾约,阳衰湿盛,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让渣滓顺利的下到大肠里。误用清润的药物,脾阳越败,那么灾祸变故产生了。
阿胶麻仁汤
生地11克当归11克阿胶(研)11克麻仁11克,研
煎一杯,去滓,加入阿胶,用火化开,温服。
治阳盛土燥,大便坚硬的。
结块严重的,加白蜜半杯。胃热的,加芒硝、大*。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11克麻仁11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
煎一杯,温服。
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的。
凡是内科的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严重或半月一次,虽然是肝与大肠的燥,而根缘于土湿。因为脾不消磨,谷精郁结,而化痰涎,肝肠失去滋养,郁陷而产生风燥的缘故。治疗方法宜用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润滑大便。一切芒硝、大*、当归、熟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的,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泄利根原
泄痢,肝脾的下陷。谷物进入到胃里,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送到大肠,而为大便。水进入胃里,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然后糟粕才后传的,不至于滑泄。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难,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是水谷混合,下到二肠,而为泄痢。
谷物贮存在大肠,水渗到膀胱,而其疏泄的关键,则在于肝。现在水进入了二肠,而不进入膀胱,那么乙木疏泄之职能,不发挥在膀胱而到了大肠,所以泄而不藏。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再遏制其发育的机能。生长之意不强,怒而生风,越想疏泄。膀胱空虚,就是没有可排泄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所以乙木后泄,而为下痢。缘于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的缘故。病发的太激,冲突脏腑,就产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都缘于土败而木贼。[原文]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白朮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肉蔻一钱,煨,研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涩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缘肠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苓蔻人参汤
人参7克甘草7克白朮11克干姜11克茯苓11克肉蔻(煨,研)4克桂枝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大便寒滑不收敛,小便热涩不痢,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泄痢缘于肠胃寒滑,治疗方法以仲景的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痢自然停止。如果滑泄不停,则用桃花汤,干姜温暖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没有不痊愈的。泄痢的本原,全因脾肾寒湿,治疗宜用温燥的药物。偶尓有木郁而生风热的,用了温燥药物,泄痢更加厉害。然而乙木虽为风热,而己土则是湿寒,适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的乌梅丸方,连柏与椒姜桂附并用,治蛔虫阴厥而兼治长时间痢疾,最是好方子。
《伤寒》说:太阳与少阳结合发病,假如下利的,用*芩汤。如果呕吐的,用*芩半夏生姜汤。因为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经本随阳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满不能容纳,于是呕吐痢疾都发作,胆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热,这是*芩汤证。《伤寒》说:厥阴的病,消渴(多饮、多食、多尿),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想吃,食则吐蛔虫,下痢不止。缘于厥阴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所以表现为消渴,风木郁冲,所以心中疼热,下泄脾阳,乙木愈郁积,己土被贼,所以下痢不止,这是乌梅丸证。少阳的痢疾,只有上热,所以按次序用芩芍,以清胆火,厥阴的痢疾,兼有下寒,所以用连柏清上,同时用大姜、附子温下。这虽是伤寒病,但也杂证经常有,凡是泄痢之忍耐温燥的,都是此证。杂证湿寒的多,燥热的少,千百人之中,偶尔见到,不能与伤寒少阳的痢疾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泄痢的病,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大多产生上热。长时间泄不停止,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好了痢发作,痢疾停止了则疮发作。口疮,胆胃的严重上逆,下痢的,肝脾的剧烈下陷,盛衰交替,多年不痊愈。这适宜温燥水土,驱赶其湿寒,下痢病愈,口疮也就好了。庸医看到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越泄,痢越严重而疮越增加了。
长沙*济序
我癸亥年在四川省资州,患了失眠病,医生的说法,人人不同,各尽所学,一直没有迅速消除疾病。甲子年因公赴长沙,遇到左继明君,给我治的很有效。看到他给其它人开的方子总是有效果,询问才知道时刻学习*元御的医书多年。他的书道理明确文辞的表述明白畅达,完全不同于各个学派,因此携带他的书回到了四川。
乙丑秋,权渝郡锡韦卿观察及同官各位君子都说这个书好,共同凑钱制版,以广泛的传播。到现在完成,于是序文数言,以记录事情的原委。
同治丙寅八月长沙*济识
痢疾根原
痢疾病,庚金乙木的郁陷。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温土燥,则金融合而气协调,木荣而血畅;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都下陷。
魄门,肾的掌管职能,而阳明燥金的腑。金性收敛而木性泄露,其出而不至于拉屎,庚金敛之。其藏而不至于闭结的,乙木泄之。湿土与金木都下陷,则金越郁积而越想收敛,木越郁积而越想排泄。金越想收敛,所以气滞积而不通,木越想排泄,所以血脱而不收藏。
木气疏泄,而金强制性的收敛,通路梗阻,传送艰难,所以便多但不痢。金气凝涩,而木强制排泄,滞气缠绵,逼迫而下,血液油脂过多,剥蚀损伤,所以肠胃非常疼痛,脓血不止。病滑白而晶莹的,金色的下泄,其腹痛急迫,肛门重坠不适而且腥臭秽气的,金气的脱陷。长时间的脂肪和血液损害,五脏六腑破败,那么就绝命而死了。
这个病湿寒为本,而湿热为标。病在少阴,则始终都寒,病在厥阴,则中途变为热,所以仲景治疗少阴脓血用桃花汤,治疗厥阴下重用白头翁汤。缘于水病则生寒,木病则生热,而寒热的本原,总归于太阴经的湿。因为土湿而水克制,郁而为湿寒,土湿而木克之,则郁而为湿热的缘故。
桂枝苁蓉汤
甘草7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茯苓11克泽泻11克橘皮11克肉苁蓉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湿寒的,加干姜。湿热的,加*芩。后重的,加升麻。
痢病肝脾湿陷,脂血郁腐,治疗方法应当燥湿疏木,而用苁蓉滋肝滑肠,全通行腐瘀为好。如果结涩难下,须用大剂量的苁蓉,荡涤陈旧的大便,让滞积打开痢疾停止,然后调其肝脾。病人脾肾寒湿,则用桃花汤,温燥己土。病人木郁生热,则用白头翁汤,凉泄肝脾,湿热自然对症下药而痊愈。
{解读}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本症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血、苔*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病机为湿热之邪侵入肠胃,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滞于大肠,经络受损,故下痢赤白脓血;苔*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淋沥根原
淋沥病,乙木下陷于壬水。膀胱为太阳寒水之腑,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束下焦,肝实则肝易生下热,热则闭癃(闭塞不通)。肝虚则耗其母肾,且疏泄无力控制,易遗尿。相火在下,逢水则收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所以排泄但不至于遗尿,乙木泄之,所以藏而不至于闭塞不通,这是水道所以调和。
水之所以能收藏,依赖戊土的下降,降则气聚,木之所以能排泄,依赖己土的上升,升则气达。胃逆而水不能藏,所以遗尿,脾陷而木不能泄,所以闭癃。淋病,藏不能藏,就发病遗溺,泄不能泄,又发病闭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所以频繁想小便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所以梗涩而不痢。木本想排泄但不能泄,则是小便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藏。缘于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小便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病寒热的关键,全由于太阴的湿,湿则土陷而木郁,疏泄不畅通,淋痢都发作。淋病痢病一个道理,全是由于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腑则为淋。治疗方法总适宜用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的功能畅通了。
桂枝苓泽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甘草(生)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肝燥发渴的,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发病则湿。肝为风木,凡发病则燥。淋病土湿脾陷,抑遏乙木生发的气,疏泄不畅,所以发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定产生消渴。病人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这是木燥的本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这是定法。土越湿则木越燥,如果风木枯到极限,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的猪苓汤,善于通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
水性蛰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的功能既然畅通,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藏。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热涩的,风木相火双陷于膀胱。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共同温暖水脏,手少阳的相火泄露,则下陷于膀胱而发病淋,足少阳的相火泄露,则上逆于胸膈而发病消渴。根原总是由于乙木的郁积。膀胱热涩的极限,加栀子、*柏,以清三焦的下陷,则水腑清了。
乙木的温暖,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会合在膀胱沦陷的相火,所以生下热。然而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寒水克制土,移到脾上,则脾不但湿,而且也发寒病。病人肝与膀胱的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这适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如果过度的清肝热,而败坏脾阳,则木火增加其陷泄,膀胱热涩,永无止期了。惟温肾的药物,不宜早用,恐怕助膀胱的热。如果膀胱热退,则宜用附子暖水,以补肝木生发的根本。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没有蛰藏,则精血都下。病人精液流溢,宜用薯蓣、山茱以收敛,病人血块大量下泄,宜用丹皮、桃仁以畅通。淋病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膀胱热癃,小便煎熬所结。水功能润下,润下作咸,小便的咸,水的润下而形成的。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膀胱即是人身的海,沙石即海水的盐。白物,脾肺过度湿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结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泆,化为带浊。白物黏联,成块而下,即带浊的凝聚,与脾肺生痰,道理相同,淋病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茯苓、泽泻,如果病人痰多,用仲景的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女子白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一道理,都是湿旺木郁的病证。内伤百病,大部分由于土湿,往往兼发淋涩病,而鼓胀、噎膈、消渴、*疸等病更严重。是缘于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佐以清金疏木的药品,淋涩自然通开。庸医见病人下热,于是用大*,更加败坏脾阳,荒谬荒诞极了!淋病下热的很严重,只有栀子、*柏证,没有大*芒硝证,病热不在脾胃。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疸,凡是小便淋涩,全适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用手炉烘热,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的法子。
乌梅,别名酸梅、*仔、合汉梅、干枝梅、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酸、涩,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肉苁蓉,别名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肉蔻,别名肉果、玉果、迦拘勒、肉豆蔻、顶头肉等。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
温中涩肠;行气消食。用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白朮,别称: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山蓟、杨枹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白大寿沙邑条根、枹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白茱、
苦、甘,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升麻,别称:龙眼根、窟窿牙根。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柏,*檗、元柏、檗木、檗皮。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3~12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泻火解*,除骨蒸清虚热。用于湿热泻痢,*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湿疹瘙痒。盐*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茵陈蒿,
性味:苦辛,凉。
归经:入肝、脾、膀胱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治湿热*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中风,土湿阳败,四肢失去功能,是外感风邪。四肢,诸阳的根本,营气卫气循环的开始与结束,探究其根原,实来源于脾胃的气。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运行于经络,则叫营卫气,四肢的轻健而柔和,营卫的滋润兴盛,就是脾胃灌注。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到达四肢,四肢经络,凝涩不畅通,卫气阻梗,则产生麻木。麻木病,肺气的郁积。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温和皮毛,所以皮肤枯槁而顽废。各种筋病,肝掌管筋的伸缩而交会于关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所以肢节枯硬。一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郁伤,八方的风感伤侵袭,闭其皮毛,而郁积其经脏,经络燥盛,则筋脉急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疼痛麻木。脏腑的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心神迷乱不能说话,愚钝无知。人身的气,越郁积则越旺盛,皮毛被感伤,孔窍不开,郁其筋节的燥,所以形成瘫痪,郁其心肺的湿,所以发作呆痴不能说话。
脏和腑,肢节的根本,肢节,脏腑的枝叶,根本已经拔出,枝叶必然憔悴,不全是关节风邪的为害。风,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变化没有常态,实因为病人的本气不一样,因人而变,而风不曾变。风无时无刻不播散,人有时病发作,风相同而人而异。这与外感风伤卫气的风,原本没有很大的差距,粗陋的医生不理解,错误的区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的名字,误人千古,健康的人也伤害了。
桂枝乌苓汤
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首乌11克茯苓11克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左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芪苓姜汤
*芪11克人参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右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芪、生姜可用至37—74克。
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也有湿郁而生热的,然而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的燥热,终究不如脾肾寒湿的多,总是适宜用药温燥水土,以通达肝木的郁积。风袭于体表,肝木郁积,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所以发病痉挛,木通达风止息,血液循环恢复筋也柔软,则卷缩自然伸开。病人血枯筋燥,未尝不宜使用阿胶、首乌之类,应当适可而止,过量的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病肢节卷缩,没有妙过熨法的。右半身偏枯的,用*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粘如同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病人神迷不清的,胃土的上逆,舌硬不能说话的,是脾土的下陷。因为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所以眼花耳聋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风府穴),缩短不伸展,所以艰涩不顺不能言语,这总是因为湿气的旺盛。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一切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方法,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病人大便结块干燥,本原于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由,则是因土湿而木郁,治疗方法宜用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结块严重的,重用苁蓉,滋润其枯槁。龟板、地*、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重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了。庸医大量的用大*,可恨之极!
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11克白芥子11克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即从大便下。
{解读}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偏瘫)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甘遂,猫儿眼[西北]、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
苦,寒;有*。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
辛,热。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
历节(痛风)根原
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的上升,随着太阴的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的寒生,乙木的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肿胀的,风寒湿气邪气合伤于足三阴经。
痛风病形成是内因于主气,痛风病发作则是外因于侵入人体的外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断。虽原于外邪的侵陵,实由于主气的感召,久而肿胀卷屈,瘸腿曲腰高背的疾病。这也是中风之类的病,只是偏伤在足。因为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的浊邪,同气相感,所以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名目不一样,但推究其根源,恰好是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有的人木郁而生下热,然而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寒湿,必然没湿热的道理。《金匮》道理精深而疗法良好,应当思味而领会其神妙。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5克芍药11克甘草7克白朮7克附子7克知母15克防风15克麻*7克生姜19克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气短有想吐的感觉,身体瘦弱发热,*汗沾衣,色如柏汁。这缘于饮酒汗出,当风乘凉,酒气在经,被风所闭,湿邪淫乱,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所以色*。病人的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治疗方法宜用白术、甘草培土,麻*、桂枝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如果发病很严重,不能快速见效,加*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没有不痊愈的。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解读}历节,西医的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痉病根原
痉病,汗出损亡津液和血而感风寒。太阳经脉,自头下项,行身的背后,发汗太多,伤其津液和血,筋脉失去滋润,又感风寒,筋脉卷缩,所以颈项强急,头摇牙关紧急,脊背反折。《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脉,衰竭(指经气消亡),戴眼,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而反折就是角弓反张,脊椎强直,手脚痉挛,即叫痉病,因为脊骨的筋,枯硬而紧急的缘故。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阴阳的道理,彼此相互为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出汗消耗津液和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所以身体头部发热而面目都是红色。寒水绝其上源,所以小便不利。背,胸的腑,肺位于胸,壬水生化的源泉。肺气清降,氤氲和睦融洽,蒸发为雨露,自太阳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气堵塞郁积,所以浊气上冲于胸膈。太阳经,兼统营卫二气,风寒伤人,营卫攸分,病人发热汗出,不怕冷的,叫做柔痉(痉病而见有汗者),风伤卫气;病人发热无汗,反而怕冷的,叫做刚痉,寒伤营气。
病得于盗汗失血之后,本来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的药,不可肆意的用。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15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枣4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盖衣被,饮热稀粥,发取微汗。
治疗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15克麻*(先煎,去沫)11克桂枝7克芍药7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枣4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盖衣被,发取微汗。
治疗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也有在阳明经的。如果胸满牙关紧闭,卧着睡不着,脚挛咬牙的,胃土燥热,筋脉枯焦的缘故。宜重用清凉滋润的药物,不可拘泥于太阳经的方法。严重者用大承气汤,泻其胃热才能痊愈。
{解读}产后痉病(西医病名产后破伤风、产后感染性高热抽搐)。肉痉(西医病名:僵人综合征及肌强直症)。
多见于成年男性,起病及病程大多缓慢。
以肌肉僵硬、挛急、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四肢、躯干、颈部肌肉对称性受累,关节活动困难,甚至呈木头人或蜡人样姿态。发作性加重,疼痛拒按,可自行逐渐缓解,运动时加重,睡眠时缓解。
感觉正常,无肢体抽搐、震颤等症状。智力无改变。
肌电图呈持续性、强直性放电,用普鲁卡因阻滞神经或注射全身麻醉剂后强直性电位消失。
痫病、气厥、尸厥:一般有神志昏迷或晕厥,无肌肉强直疼痛感,脑电图、肌电图等检查可资鉴别。(腓踹)转筋:为阵发小腿挛急剧痛、僵硬,屈伸不利,过时缓解,而非全身性僵硬强直。
抽搐:为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症状,非肌肉僵硬、挛急、疼痛。1.风寒袭络证:肢体僵直,绷急疼痛,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祛风通络、散寒止痛。2.寒湿阻络证:肢体僵直,沉重酸痛,恶寒肢冷,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散寒祛湿、温经止痛。3.血瘀痰凝证:肢体僵硬挛急,局部刺痛,肢体沉重麻木,胸闷吐痰,眩晕,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苔滑或腻,脉弦涩。祛痰化瘀、舒筋活络。4.肝郁血虚证:肢体僵直,麻木挛急,头晕头痛,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失眠健忘,面色萎*,唇甲淡白,舌质淡,脉弦细数。疏肝通络、养血舒筋。
湿病根原
湿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经以燥土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湿燥相敌,所以不生病。人的衰老,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等到发病,湿盛的不止十分之九,燥盛的不到十分之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道理本来就如此。
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能排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所以小便尿液的颜色澄清而尿量多。土湿则肺气郁积,不能化水,膀胱小腹及睾丸疼痛并见有尿闭,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质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的地方承受为多。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通,则发疼痛热烦而皮肤熏*。湿气侵犯上焦,则痛在头和眼睛,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全身,上下表里,没地方不痛,而五官孔窍骨节,更为剧痛。
病人火盛,郁蒸而为湿热,病人水盛的,淫泆而为湿寒,总之全本原于阳虚。治疗方法应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泻。 茵陈五苓散
白朮桂枝茯苓猪苓泽泻
等分,为散,各用19克,调茵陈蒿末37克,和匀,空腹米汤饮调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发汗。
湿病申时(15-17点)心烦疼痛,因为土旺盛在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气旺盛。如果发热怕冷,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一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粪黑,是其证候。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涩,治疗方法适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如果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应当在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11克栀子7克甘草(生)7克茯苓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涩,小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了。
湿病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治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芒硝。如湿只在肝上,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只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就可以。
*疸根原
*疸,土湿而感风邪。太阴经湿土主令,因此阳明经戊土之燥,也化为太阴之湿。假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还能外泄。一感风邪,卫气关闭,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化,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到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送到周身,于是*疸形成了。
其病起因于湿土而形成于风木,因为*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到湿土,则表现*色。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发病原因不同,总是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的,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的,阴郁而为湿寒。乙木下陷而阳遏阴分,也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阳分,也化为湿寒,视病人本气的衰旺,不一定。
其病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病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气没有逃遁的地方,凡是各种疸病,没有不手到病除的。
谷疸
谷物进入到胃,脾阳消磨,蒸发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尿,汗尿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发作。阳衰土湿,水谷消化迟缓,谷精郁结,不能转化为气,陈腐阻塞,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发病*疸。
中气不通,升降失去功能,脾陷则大便滑稀,胃逆则上脘胸闷。浊气熏腾,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饭后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这应当扩清其郁结陈积,除旧而布新。
酒疸
各种酒的性质,湿热的媒介,其滋润的本质,进入到藏腑,则生下湿,辛烈的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尿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生病。汗尿闭塞,湿热遏瘀,于是形成疸病。
病人很喜欢热饮的,则滋润之下伤的比较小,而辛烈之上伤很严重。病人很喜欢冷饮的,则辛烈之上伤的有限,而湿寒之下伤的严重。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的,不可胜数,不可用湿热概论。
色疸
肾主蛰藏,相火之下藏而不泄,肾藏之。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所以好色之人,时间长久了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大多发病虚劳,必然的道理。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气,传到膀胱,这是疸病所产生的原由。
发病湿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人知其阴精的失亡,而不知其相火的败泄,重用滋阴助湿的药品,败其脾肾微阳,所以十病九死,不可活。 甘草茵陈汤
茵陈11克栀子11克大*11克甘草11克,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色随从小便去。
茵陈五苓散
白朮桂枝猪苓茯苓泽泻等分,为散,每用15克,调茵陈蒿末37克服,空腹米汤饮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治傍晚寒热者。
硝*栀子汤
大*15克芒硝11克栀子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汤
栀子11克香豉11克大*11克枳实11克
煎一杯,趁热分三份口服。
治酒疸,心中懊恼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者。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粪黑,是其证候。
色疸,一定地时间发热怕冷,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大小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这儿变方为滑石、元明粉,也即硝矾之意。用的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疸的病,脾肾湿寒,无内热的,应当用大姜、附子、茵陈,不可误服硝*。
暍(中暑)病根原
中暑病,暑热而感风寒。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盛身寒,得病伤寒,气虚身热,得病伤暑。因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所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皮肤、肌肉的纹理不开,所以气虚而身热,暍病是伤于暑而又伤于寒。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说:玄府,汗孔。里热不宣,所以发热怕冷,口渴齿燥,身体沉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因为气不郁积则不病,虽*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季节变换,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到热伤于内,寒伤于外,亢盛的火,能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气,而皮肤忽然收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发作。
汗越泄其气,则怕冷越厉害。温越助其火,则发热倍增。泻下越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治疗方法应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没有比仲景的人参白虎更好的了。
人参白虎汤
石膏11克知母11克甘草7克粳米半杯人参11克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霍乱根原
霍乱,饮食寒冷而感风寒。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化,发病在上脘则为呕吐,发病在下脘则为泄痢。或吐或泄,不同时发作。一旦感染风寒,皮毛闭塞,而存留之物积滞堵塞,中气盛满不能容纳,于是吐泄一块发作。
发病吐的,胃气之上逆,发病泄的,脾气的下陷。胃土的上逆的,胆木的上逼;脾土下陷的,肝木的下侵。因为中气郁积,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克胆木则胃逆,贼克肝木则脾陷。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所以转筋。
吐泄没有剩余、残留,寒瘀都去,土气渐回,阳气和煦慢慢布散,中气发扬,表邪自解。如果表邪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用麻桂发汗,而温以理中四逆汤等药物,表寒既退,而藏腑松缓,痛泄自止。如果病人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附子,温药泻下,存留之物推荡,立刻减轻安静。发病在火令,全属于寒的原因,所以仲景树立规范,遵循理中四逆汤为主,变通理中四逆汤的方子,而病有尽而治疗法无穷了。倘若拘泥于时令病,只是用清凉的药物,是医道粗疏的医生的泻下。
桂苓理中汤
人参4克茯苓7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白朮11克砂仁7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呕吐不止,加半夏。泄痢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痎(jiē)疟根原
痎疟,阴邪闭束,郁结病人的少阳经的卫气。人的六经,三阴经在里,三阳经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宿居在三阴经,少阳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发作。
其初与邪气相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逐渐积累逐渐旺盛,内与阴争,阴邪被逼,外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产生外寒。卫气被阴气束缚,竭力外发,重围不能透过,鼓动激荡不停止,则产生颤抖。少阳甲木,随从相火化气,等到相火隆盛,内热大作,阴寒消退,则卫气外发,而病好了。
卫气白天运行六经二十五周,夜晚运行五脏二十五周,寒邪浅在六经,白天则与卫气相遇而白天发病,深在五脏,则夜间与卫气相遇而夜间发病。卫气离,则病好了,卫气集,则病发作。缘于邪气束缚于外,则怕冷,阳气郁结于内,则发热。阳旺而发病快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病迟缓,则寒多而热少。阳气越来越盛,则病发作时间早,阳气越来越衰,则病发作时间晚,阳气退败,不能每天与邪气抗争,则间日才发作。
这是因为暑蒸汗泄,浸染于寒水,寒入汗孔,宿居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
麻*,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麻*,策敦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石膏,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泻火。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辛、甘,大寒。
枳实,别名鹅眼枳实。
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
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结胸;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麻仁,大麻种子的仁。
甘平无*。入手阳明足太阳之药。
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其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属于燥。用之可以通润。脾苦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芒硝,别名硫酸钠。
性味与归经:咸、苦,寒。归胃经;肺经;脾经;肾经;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芒硝适应症:1.用于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亦可与驱虫剂并用;与活性炭合用,可治疗食物或药物中*。2.用于阻塞性*疸及慢性胆囊炎。3.用于惊厥、子痫、尿*症、破伤风、高血压脑病及急性肾性高血压危象等。4.也用于发作频繁而其他治疗效果不好的心绞痛病人,对伴有高血压的病人效果较好。5.外用热敷,消炎去肿。
砂仁,别称:缩沙蜜、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味辛,性温。
:归脾经、胃经、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大*,别称:将*、*良、火参、肤如、蜀大*、牛舌大*、锦纹、生*、川*。
性味:苦,寒。
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
科属分类:蓼科
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痈疡;丹*;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