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预防脑卒中让大脑安全过冬
TUhjnbcbe - 2025/2/8 17:37: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本文来源:运城新闻网」

记者魏濛

“我发现得早,医院进行治疗,目前只是右手没有劲,握不住东西。”医院做康复治疗的马先生前阵子在气温骤降时出现了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中风”。马先生说,平时身体没有其他毛病,就是血压高,没想到气温一降居然“脑中风”了。

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事件,分为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据了解,每年随着天气转冷,气温降低,医院接诊的卒中病患就会增加,临床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卒中患者在秋冬气温骤变的时候发病。

卒中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时下已进入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为了让大脑安全过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谢莉,从怎样提早发现脑卒中蛛丝马迹,脑卒中如何正确预防,卒中高危人群怎样清晰地认识卒中等方面指导我们做好防治工作。

高危人群不要大意

65岁的易大爷是盐湖区人,月初出现嘴角麻、说话不清、流口水的症状,由于缺乏对病症的了解,当时他和家人都没在意,前些天竟然左手、左腿不会动了,话也说不出来。家人医院,经诊断是脑梗。虽然经过治疗,但还是留下了行动不便的后遗症。

卒中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据统计,全球每6秒钟就分别有1人死于卒中,1人因卒中残疾,1人新发卒中,75%到80%的卒中幸存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

“秋季气温降低,医院里的卒中患者渐渐多了起来。”谢莉说,真正的卒中高峰期还未到来,冬季才是“魔鬼季节”,卒中高危人群很容易中招。冬季气温低,与气温偏高的夏季相比,人的血管受“热胀冷缩”的影响,血压一般会偏高,冬季血压波动给卒中埋下隐患。同时,脑卒中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多重危险因素对脑血管长期损害导致的。另外,吸烟、血脂异常、缺乏体力活动、大量饮酒、肥胖、营养摄入不合理等也是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

谢莉说,很多情况下,卒中急性发作之前也有蛛丝马迹,除了上面提到的典型症状,卒中也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现,如嘴角发麻、流口水、视力异常、听力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呕吐等,我们称之为“小卒中”,这些症状往往不被重视,却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告。因此,出现这些“小卒中”症状,医院就诊。

此外,每天早晨6点至10点被称为“魔鬼时间”,不少患者在此时间段晨练时被卒中钻了空子。因为这段时间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逐渐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黏度上升,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卒中就容易乘虚而入。因此,锻炼身体应该避开这一时间段。

谢莉介绍,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随平均年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四种人特别容易患脑卒中:

老年人。老年人一直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55岁以后每过10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便会增加1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增加明显,7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则是45岁—54岁组的5倍—8倍,所以,年过六十的人特别应该积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最主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与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病危险性均呈正比,相关研究证实,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心脏病患者。心脏病是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的脑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

识别卒中先兆症状

10月25日出院的李先生恢复挺好,不了解的还以为他是陪床的家属。上周李先生突然出现剧烈呕吐,连走路都晃晃悠悠的,平时对卒中症状有一些了解的李先生赶医院治疗。

谢莉介绍,中风发作前,一般都会有先兆症状。有的人会出现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等症状,手突然拿不住东西、走路时突然腿软跌倒;有的人会突发双目失明或视物模糊,走路无法走直线;还有的人会突然失语、吐字不清,这些都是卒中发作的预警症状。

快速判断症状是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可谓“时间就是大脑”。谢莉说,医院并获得治疗,生命得到挽救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然而,大众对于卒中的救治普遍存在误解,当患者出现卒中症状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识别并送医,往往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70%到8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是4.5小时,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是6小时,部分可延长至24小时。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或卒中防治中心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谢莉特别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惕,并借助“中风”原则,快速识别脑卒中。1看(1张脸):脸部不对称、口角歪。2查(两只胳膊):平行举起胳膊,单侧无力。0听(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如符合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快速前往附近医院就医,千万不要大意和观望。

积极预防至关重要

卒中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据了解,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谢莉说,卒中即常说的“中风”,是一种突然发作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对卒中危险因素重视不够等因素,导致卒中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而平常生活中的预防就显得至关重要。谢莉说,增强患者早期治疗意识和防病意识意义非常大,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临床证明,血压控制不平稳是卒中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但调查显示,高血压目前知晓率不到50%,治疗率30%左右,控制率13.8%。高血压对卒中的影响率为40%到50%,甚至更高。此外,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及心脏病、家族史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超重或肥胖都是导致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预防卒中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每天饮水要充足。

适量运动。缺乏有效的体育运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子,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降低卒中患者死亡率。有效的体育运动可以预防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分钟以上,建议进行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育运动(运动时心率在次/分以上),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老年人运动时应注意安全,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个体化的运动方式。如果原有疾病药物控制不佳或出现不稳定情况,则需暂停或降低运动强度;出现急性或慢性脏器进行性衰竭、冠脉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时,应避免或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发生过卒中的患者应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加强锻炼,预防卒中复发。

戒烟限酒。克服不良嗜好,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中国卒中报告指出,在卒中幸存患者中,63.0%到84.2%有高血压,31.7%—47.6%为烟民,这些均提示高血压仍是卒中防治的重中之重。

心理平衡。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平稳。

谢莉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存在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到卒中专科门诊进行血管评估及用药指导。对于处在康复期的患者,不仅要重视其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应重视其心理状况。家人要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在陪护过程中要有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只要坚持康复锻炼,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会逐渐得到恢复。

1
查看完整版本: 预防脑卒中让大脑安全过冬